一次内心有光者的汇聚——社企论坛2020年会向光晚宴侧记
来源: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2020-11-19 14:29:00

十月的北京,秋色斑斓,大气而静谧。在后疫情时期,重启后的各行各业,在国内外不明朗的环境和形势下,也在前行中期待着交流、思考和引领。




10月31日晚,继闭幕主论坛之后,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下称“社企论坛”)2020年会首次举办的向光晚宴在望京凯悦酒店二楼宴会厅举行,一百五十余位嘉宾云集,疫后的重逢让嘉宾们充满了期待。


向光晚宴的主持人、社企论坛总裁马翔宇在开场致辞中说:“当疫情给生活意外地按下暂停键时,我们应该让自己停下来,不再外求,向内观找寻自己。这是一次内心有光者的汇聚,我们期待在四位‘大家’的思想引领下,共同去思考、去寻找,如何重启美好生活?”


马翔宇


在开场优美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后,向光圆桌会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强教授介绍了晚宴令人震撼的演讲嘉宾阵容: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董事长艾路明,西湖教育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陈越光,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全球华人乐团艺术总监兼团长、全球华人艺术发展基金发起人吕嘉,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汤超。


张强


在听众席就座的来宾也不可小觑:社企论坛荣誉理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影响力目标指导委员会委员、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老龄社会30人论坛发起人、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晓,财新国际副主编黄山,创业邦传媒副主编刘岩,社企论坛第六届轮值主席、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沈东曙,社企论坛副理事长、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公共和公益事务部总经理慕林杉,华大集团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朱岩梅,以及一百多位企业家、投资人、向光奖获得者,大家共聚一堂。


这是一场行业领袖的聚会,更是一场跨界精英的思想盛宴。


向光圆桌会


吕嘉:音乐给予人的想象力空间是最大的

1964年出生的吕嘉是著名音乐指挥家,在歌剧和交响乐两方面都有着独到天分,指挥风格热情而流畅、细腻而奔放,涉猎曲目和剧目广泛,曾获得安东尼奥·佩德罗帝国际指挥大奖赛的第一名和评委会特别奖。


吕嘉


吕嘉的演讲从贝多芬弦乐四重奏讲起。这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但坚定饱满而充满生命的张力,有一种凝聚的力量,包含着内在的不可抗拒的精神。


2020年是不同凡响的一年,疫情爆发,各种各样的事都在发生,吕嘉问在坐的嘉宾:我们需要坚持什么呢?我们需要怎么去做?又需要怎样的一种心态呢?


答案就是坚持!吕嘉认为,“贝多芬最伟大的一点是他坚持的精神,对音乐如饥似渴的追求和坚持,而且这种坚持的最高境界是为人民。他追求的是与民同乐,和老百姓在一起。”


“就像中国宋朝范仲淹一样,贝多芬一生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使失聪以后也是如此。你们能听到贝多芬的音乐里有一丝的多愁善感吗?没有!他永远给人的是正能量,这就是贝多芬伟大的地方。”吕嘉说。


吕嘉还谈到,音乐是人类文化艺术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它给予人的想象力空间是最大的。“而这种想象力,是我们这辈子任何阶段都不能缺少的。”


汤超:生命是可以被理解的


“音乐是总带给人最美好的东西,科学给人的感觉则是冷冰冰的。”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汤超的一句开场白把人们的思绪又带到了科学的氛围之中。


汤超


科学可能是冰冷的,但科学家一定不冷,科学家的故事往往是有温度的,是温暖的,汤超分享的“牛顿与伦敦大瘟疫”就是这样一则故事:


大约350年前,英格兰发生了一场大瘟疫。英格兰死了大约有10万人。瘟疫发生后,人们需要隔离,剑桥大学也关门了,刚从剑桥大学毕业23岁的牛顿不得已回到了乡下老家。


就是在乡下“隔离”的这两年里,牛顿做了很多事,把光搞清楚了,奠定了微积分的基础,还因为被后院的苹果砸中头而琢磨出了万有引力……当1667年瘟疫结束,已经名满天下的牛顿回到剑桥大学,开始担任讲师、教授。20年后,他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集大成者。


100年后,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的整个文明和社会,世界人均GDP呈指数级增长。科学创造了技术、财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所以,疫情带给大家可能不只是不好的东西,也会带来一些反思,让大家思考一些东西。牛顿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针对本届年会“重启美好生活”的主题,汤超表示,生命是可以被理解的,就像牛顿可以理解光、引力、行星的运动一样。


汤超也承认,现代科学进步非常快,未来人类有可能是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体。“这更需要大家来反思,科学进步会把我们带到哪里,除了很有益的东西,但也有很多未知需要我们去面对。”


陈越光:回到理性和个性的基点

接下来上台是陈越光,他的演讲则把人们带回了更远的600多前的14世纪。“梁春晓主张站在未来看今天,我们也可以从过去看今天。”


陈越光


陈越光介绍,爆发于1347年的黑死病,导致欧洲1/3约2500万人死去,佛罗伦萨当时有80%的人死于瘟疫。诗人和文学家薄伽丘以这场瘟疫为背景,历时5年,写下了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薄伽丘是这样写的:10名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他们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涵盖爱情、财富、权力、宗教等方方面面。书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文字,“本书的开端虽然凄凉,却好比一座险峻的高山,挡住一片美丽的平原,翻过前面的高山,就来到那赏心悦目的境界,攀援的艰苦将换来加倍的欢乐。乐极固然生悲,悲苦到了尽头,也会涌起意想不到的快乐。”


“我们拿一个历史审视的眼光来问,那片‘美丽的平原’是什么?有没有?”陈越光说,历史告诉我们是有的,那片“美丽的平原”就是人类社会的现代社会,这一场瘟疫以后,开启了一个现代世界


“但是,那座险峻的高山又指的是什么呢?”陈越光自问说,如果是指那场瘟疫的话,直到550年后才明确黑死病的元凶是鼠疫,而在这之前,一个崭新的世界已经出现了。“那场瘟疫是被熬过去的,是被死亡自身熬过去的。”


那么,真正翻过的“那座山”是什么呢?从11世纪-13世纪的教皇革命,14世纪的“唯名论”之争,16世纪的新教改革,再到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一直到新教伦理诱发的资本主义精神的出现和现代资本工商业的兴起,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这个崭新的世界不是熬过来的,这个崭新的世界是那些变创未来的人们内心呼唤出来的。”陈越光指出,社企论坛2020年会人们相聚也是从内心呼唤“重启美好生活”,通过政治、经济、科技的巨大变革创造新的世界


陈越光还为当前全球出现的冲突表示担心,中美之争,法国冲突,非洲困境…… “以契约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架构是不是正在发生动摇呢?这种动摇就好比我们站在一块巨大的冰面上,现在不是随着海浪而起伏,而是这块冰裂开了。”


如何突破当前面临的困境时,陈越光有着清晰的答案。他说:“每当人类要产生新的飞跃,或者面临巨大困境的时候,唯一的源泉就会回到理性和个性这个基点寻找力量,它们总是一次又一次地给予人类燃起火焰的力量。


“而走在最前面的将是构建商业文明的企业家们,他们将用他们的创造力来回答,在理性之光下建构一个现代社会的吃喝住行。”陈越光对在座的企业家们寄予厚望。


艾路明:更要重启让美好产生的制度

“哲学出身,商界出道,公益破圈。”艾路明会长以这样的“标签”被请上了演讲台。


艾路明


“40年前,我也是一个很激动的人。”艾路明决定从武汉游泳到上海去,结果在游到九江时,因为要发一个6分钱的电报回武大同学会,而被怀疑是来炸长江大桥的。


“当时,中国社会的意识状态、思想状态其实是有很多奇怪的地方的。”艾路明感慨地说,创办一个企业也不像现在这么简单,那时需要捐钱给科委,他们要占51%股份才能拿到营业执照。


40年的改革开放,从可以自己办企业,到民营企业可以上市,再到现在企业家可以联合起来做公益,用商业的力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对企业的理解,已经进入了一种新的层次、新的理解。”艾路明说。


在武汉抗疫期间,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专门去到他的企业参观,对企业家表示感谢。为什么政府对企业的表现感到满意?艾路明表示:“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一步一步的把对市场的理解、对公益的理解完全结合在一起了。当国家和人民面对灾难的时候,企业家正好把他们的公益、商业伦理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满足这种需要。”


徐永光在社企论坛2000年会结束时曾大声疾呼:“中国不能没有民营企业!”艾路明对此表示:“确实是这样,而且不可能没有民营企业,如果我们要重启美好(生活),我相信我们更要重启那些让美好产生的制度。



圆桌会的互动环节,张强教授引导四位嘉宾角色互换,再次从艺术、科学、思想、企业的角度,畅想如何面对疫情常态化下的重启。虽然人生道路选择不同,无论选择什么,我们的明天还会继续,所以这四位讲者的背后有共同的特征,热爱生命,理性地看待自我与他人,尊重这些我们可以坚守的人类文明的价值和不停止思索。我们的科学、文化,也许在这些年的突破性发展上,还有待期待,但四位讲者,都有那一份热爱,希望每个人的那一道光能够汇聚温暖。


思想的分享之后,在场的所有嘉宾,参与了向光邀约——穿越时空的链接,碰撞思想,交流实践,跨界沟通。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正如沈东曙在社企论坛2020年会的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社企论坛是一个强调包容性的平台,希望更多的人进来探索实践,从而改变潮水的方向,造福一个蓬勃发展的社会。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我们相信,社会创新家们在社企论坛平台上,相互交流,共谋发展,在后疫情时代,社会企业、影响力投资、商业向善的发展将跨界融合,以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让社会可持续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已经成为参会者的共识。内心有光者将汇聚,向光而行者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