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中右,有必要给社会企业讨论贴上这么危险的标签?
来源: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2019-01-22 11:47:00

今年四月,人间芳菲盛的时刻,我与几位媒体朋友还有北大袁瑞军、投资人王娟、恩派丁立等坐在杭州的一个办公室里开了一整天的会。这是首届中国社企奖候选企业实地调研之日,由善达网组织开展,“老爸评测”创始人魏文峰在一整天的会议上滔滔不绝,充满激情地讲述已经被报道了多次的创业故事。魏的信心来自背后庞大的亲子群体及公司营收平衡,他沉浸在故事中,就像被互联网的浪潮托举着的巨人,奔向看起来很光明的远方,一切事物就像这个时代一样加速运行。两个月后的社企年会上,“老爸”在会场门口“摆摊”,忙碌地向人们介绍自己的产品。他拿出IPAD上的甲醛仪漂流地图给我们看,上面布满红色的标记,密密麻麻地覆盖了北京。


“社会企业”在中国多年不温不火,近年来之所以逐渐升温,是有原因的。首先来自多年积累引发的质变越来越多公益机构、企业、媒体、个人等不断关注社会企业,致使其突破临界点;其次,21世纪头十年,正是国际上社会企业与社会创新有了突破的十年,国际环境促成了国内社企的嬗变;再者,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创业成本日益降低,导致近年新增公益机构突破了传统筹资的藩篱,选择以商业模式运作公益;此外,还有更多社会个体正在觉醒他们赞成社企这种创造社会价值的载体,愿意投身其中。

 

很多机构尤其是近年新成立的机构一开始就采用了社会企业的方式运作,举个例子,民生银行与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发起的ME计划是一个类似公益创投的资助项目,其中标的机构有很大一部分都有商业运作模式。事实上,当我们意识到将会有更多社会企业出现时,却发现已完成多轮融资的中和农信、淡蓝等小伙伴正站在灯火阑珊处,还有一群魏文峰们正呼啸而来。

 

社会企业在舆论场的升温,好似一股浪潮。不仅马云、王健林等大富豪号称要以社会企业为目标,连北京市的社会治理十三五规划也将发展社会企业明确写入。在公益行业,标准与认证接二连三地出现,各种活动不断。热闹的背后,细究起来,张三和李四说的未必是一回事,王二麻子更是指南说北。的确有很多人登上了高速前行的社会企业列车,有人说,列车是磁悬浮的,有人是核动力的;还有人说要向左拐,也有人称要向右拐。吵吵闹闹,也挺有意思。

 

认定社企的重要标识之一是其初心,比如“老爸评测”的初心并非为了商业利益,而是为了让孩子远离有毒危害产品,而较之于摩拜,后者的初心难以识别;从机构形态上说,所谓社会企业,区别于传统NPO做商业的形态,也不同于商业机构做公益的形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机构形态。这一机构形态的特点是整合了社会目标与商业目标,据此可以分为两类组织:其一将社会目标作为第一目标,当商业目标损害社会目标时,即便不赚钱,也要保障社会目标,这就是社会企业;其二将社会目标与商业目标并举,两者平起平坐,此类企业被称为共益企业(B Corp)。

 

从社会企业来看,分不分红是聚焦争议最多的问题。对此,国外社会企业有两类,一类完全不分红;另一类有限分红,分红比例一般为35%或50%,在意大利甚至有70%。也就是说,分不分红识乎具体情况而定,在国际上并无定论。社会企业推动者徐永光曾举例说,因为不分红导致融资困难,英国的社会企业逐渐走向分红。这也说明,分不分红似乎不足以成为判断社会企业属性的绝对标准。

 

从共益企业来看,有4个衡量其属性的维度。其一是治理维度。理想状态下的共益企业,因其对社会目标的追求,与商业企业的董事会决策架构不一样,参与决策的还包括普通员工等利益相关方;其二是员工维度员工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应给予充分关爱;其三是社区维度要实现利益相关方的“共益”,而非对其造成损害;其四是环境维度有着一套详细的标准。从社会价值方面来说,社会企业是高于共益企业的。也就是说,理论上要成为社会企业,即便满足了这4个维度还不能达到要求,还要符合来自不同行业的数百项标准。

 

如此看来,中国还有真正的社会企业吗?这么深究显然没有意思。此前发布的各类社企认证标准体系也不会如此严苛。但目前争吵得厉害的是什么鬼?排除了各种鸡同鸭讲,焦点矛盾其一是社企的定义,其二是分红与否,大家争来吵去,没有定论,而无辜的摩拜哪里知道这些,凑过来挨了一炮。须知好奇害死猫,绞入这没有定论的争辩,徒惹一身臊,好在摩拜也是老师傅,默默道:“洒家不与你玩了”,急忙间连忙撤了出去,没有引发更大的麻烦。

 

我对争论所引致的撕裂本身更感兴趣,这似乎是当今社会价值与意见分歧的一个缩影。争论是好事,意味着多元化形态的存在,观点的分歧并不会引发什么大麻烦,反而会让社企发展的生态环境变得更丰富。有人把争论看得太重,似乎不争出个结果来就不罢休,这就落了下乘。更有好事者将社企争论各方分为左中右派,诸位,如果能有更温和的标签和更有意思的争论方式岂不更好,何必贴上这么危险的标签?多元化被毁灭的结果就是社会意见的撕裂。关于社会企业,我有一种感觉,最终将其准确定义的未必是专家,而是实践者,最终杀出一条血路来的一定是魏文峰们。

 

这次社企联盟年会,我在会场巧遇百特教育创始人王胜。我问他近况如何。他说出了我最近听到的最实在的一句话:“最近忙着做业务,如果没有业绩,其他都是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