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间有温度的“乡村银行”
来源: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2018-12-25 02:12:00

北京地铁四号线人民大学站前的马路上车水马龙。

从旁边毫不显眼的小胡同往里走不到百米,一栋五层小楼低调而素净地立在街边,声名显赫的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低调务实的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栋寂静的小楼上。

我们的采访在中和农信办公室展开。

这是一间布置极其朴素的房子,阳光照耀,通透明亮。办公桌上一尊前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塑像和墙上写有“山水间的百姓银行”的书法作品,隐约透露出这里主人的宏大理想和济世情怀。

出生湖南的70后,中和农信总经理刘冬文身上既有政府官员的稳健气质又有现代企业家的干练素养。

聊起普惠金融和社会企业,刘冬文逻辑缜密,思维清晰。

我们的采访从悲悯的人文关怀、国家扶贫背景到细微的操作环节依次展开。

小额信贷在中国的革命性创新嬗变

小额信贷概念始于哥伦比亚和美国非盈利机构的微型金融公益探索。

上世纪90年代,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小额信贷是什么概念的时候,国际上的小额信贷已经如火如荼。20世纪以来,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孟加拉国尤努斯创立的格莱珉乡村银行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小额信贷浪潮。

当时中国的金融扶贫面临扶贫资金到户率低、贷款偿还率低两大难题。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引入格莱珉乡村银行的模式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世界银行在内的一些全球性组织也开始提供资金在多个贫困地区进行试点。

1999年,时任中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任的何道峰转任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2000年,世行小额信贷项目也转到中国扶贫基金会,其目标是把钱贷给穷人,通过借贷提高穷人能力,同时实现项目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小额信贷业务一开始以项目形式进行。但是政府与基金会双重领导,导致基金会无法直接管理机构的经营;政府定向贷款等特殊的扶贫要求和当地负责人权力过大,加大了小贷项目的运营风险。同时资金来源受限,无法满足项目可持续发展要求。

一直在国家决策部门从事农村政策研究工作,对我国农业、农村问题有比较深入研究的段应碧出任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会长。为解决项目融资难的困境,在段应碧的努力下,中国扶贫基金会携手国家开发银行,开启了银行提供批发贷款,由专业小额信贷机构发放农户贷款的批零分离模式。此后中国农业银行、北京银行和渣打银行等也为该项目提供批发贷款。财政部还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扶贫基金会从金融机构获取更多批发贷款。

2004年底,刘冬文接手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部。

2005年,小额信贷部结合中央出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大胆提出改制方案:由基金会发起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2008年11月18日,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和世界银行联合发起,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为独立核算、独立经营、企业化运作的社会企业,专做农村小额信贷的机构。

这场从产权到治理结构、管理体系、信贷操作等方面革命性的改制,彻底理顺了基金会与政府的关系,也标志着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小额信贷由项目型向机构型转变。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郑之杰称之为: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高效管理团队,取得了较好的项目成效和社会效果。

坚持社会性别优先,把最温暖的触角伸向穷人

尤努斯说:穷人需要钱,去实现自我发展,对于小额信贷而言,钱只是一个催化剂,关键是人。小额信贷能够涵养他们的能力。所以,只要把这个枷锁打开,穷人就能实现自我发展。

如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农民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农民发展产业需要投入资金,特别是流动资金,因此信贷支持尤为重要。在中国由于贫困农户居住分散,单笔贷款额度小,又缺乏合格抵押品或公职人员担保,成本高,风险大,所以一般正规的金融机构都不愿意,也很难为他们提供信贷服务。这是一片被金融市场忽略的天空。

中和农信作为一家社会企业,一直遵循机构的商业可持续和社会价值并重的双重底线管理原则。一方面坚守普惠金融以及小微金融、小额信贷最主要的是解决贫困人口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实施过程中,他们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采取市场化运作,通过商业可持续的方式稳定地解决农村贫困户贷款难。

把服务的触角伸向穷人、关注妇女、提供上门服务,以服务贫困农户为目标,无需抵押,无需公职人员担保,一个电话,上门服务。推崇“行商”而非“坐商”的理念,在行走流动中办公,小额信贷的信贷员,都深入到田间、农户家里进行放款收款,而不是像传统金融机构在乡镇、城市里的柜台坐等着。贷款效率高,从申请到放款,一般一星期内就可以实现,效率远远高于一般的银行机构,方便以及适应了农业耕作的节奏,而且可以免去很多诸如找关系求人担保、贷款周期长延误时机等隐性的成本。

“虽然我们所从事的是金融活动,但是我们的目标客户、操作流程和风险控制手段等与传统的金融机构正好相反。也就是说,我们是在用创新的、非传统金融的方式来解决农村金融的问题。”

中和农信的服务群体是传统金融机构的非优质客户,没有抵押,风险大。中和农信不看客户现在的资产情况,而相信客户未来的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因此突破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思维模式,开发了适合农村社会的无抵押,五户联保模式以及个人信用贷款模式。目前平均单笔贷款额度为1.1万元左右,小组贷款最高单笔不超过2万元,个人贷款最高不超过5万元。农户在与中和农信信贷员打交道时,可以有尊严地沟通,不用求人放款,而是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借款来发展生产。

 “走乡串户为客户提供服务,需要的是对这个事业认可的、有承诺的一群人。小额信贷这项事业,最大的魅力就是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因此对于个体而言,你的工作就是在改变别人的生活。”尤努斯这样评估中和农信的项目实践。

中和农信客户中93%为妇女。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男人在家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中和农信的客户大多定位为农村妇女。实践证明,这样做在提高农村妇女地位的同时,也能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农村妇女是一家的顶梁柱,守家待业养老抚小,把钱借到妇女手上,她们更会认认真真地用好这笔款,还好每笔款。中和农信的信贷员在给客户贷款时还会给她们培训如何用好贷款,保护好自己的钱,保护好自己还有婚姻。

2015年中和农信旗帜鲜明地喊出了朝“专注农村草根金融的社会企业”发展的方向,并开始尝试向农户提供P2P乡信业务与互助保障计划乡助业务,拓展自己的金融服务。中和农信在过去的小贷业务中发现实际上从农户的角度来看也有自身存款需求,但很多时候只能投入到民间组织中,承担高风险。中和农信利用P2P业务给农户提供一个投资渠道,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为农户提供一种理财方式,也可以让更多关心农村发展的人投入进来。而互助保障计划乡助则是中和农信对附加服务的一种尝试。从农户的角度,社保和新农合覆盖了一部分农户需求,但总体看来,存在一些问题,比较麻烦。乡助采用了国外比较流行的互助保险形式,采用完全的互助形式,帮助遇险人员度过难关。目前乡助项目才刚刚起步,中和农信总经理认为做互助保险本身不挣钱,但通过增加金融服务内容,可以为信贷业务提高和客户接触频度。

“你们需要为你们所从事的事业感到自豪,因为你们影响的是他们的生活,这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多么的有意义。”尤努斯这样评价中和农信的信贷工作者们。

授人以渔,道在金融之外

运用专业化及市场化方式来解决贫困农户贷款难的路子,将信贷与支农等结合。中和农信提供很多有利于农民发展的农业知识培训,请农业专家给农户授课等。积极为客户提供金融教育、农业技术培训等多方面的支持,注重提高客户的综合素质。

小额信贷在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为贫困农户提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培训、市场信息服务、法律咨询等支持性服务,并以此提高贫困农户的自信心、契约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还通过农民的互帮互助活动,推动乡村公共利益的组织发育和社会转型,这种全新的扶贫模式,受到了老百姓的交口称赞,也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与支持。中和农信分别与甘肃、内蒙古等省签订了贫困县全覆盖的协议,还获得了上海市政府的青睐,与中和农信合作一起开发、扶持云南文山富宁县农户的脱贫致富难题。

谈到公司未来最大的挑战,刘冬文认为:是人才的短缺!

在做好农村客户的各种培训扶持的同时,中和农信培训中心在2014年1月正式独立出来,建立更为完整的培训体系,目的是加速培养内部人才。

“承诺,我们需要坚持对人民的承诺,对穷人的承诺——给他们提供好的服务,努力降低运营成本,因为我们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从他们身上获得的!”

正如尤努斯所说,为了更好更有效服务农民,坚持对穷人的承诺,中和农信形成了启航入职培训,远航在职培训,领航新主任培训,船长计划等品牌培训项目,涉及产品知识、信贷技术、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等小微金融各领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公司互联网化的趋势,培训中心于2015年建设了移动在线学习平台,方便员工在工作中快速学习。

与此同时,中和农信重视自身社会绩效的建设评估,设立社会绩效工作委员会和社会绩效工作小组,开展中和基金、社会绩效评优与万场金融教育等工作。

刘冬文表示 :“我们要建成中国的小额信贷大学。无论是如何微小的变迁和调整,都是在为我们积聚力量,为迎接中和农信的大时代而准备着。”

借助互联网金融,为穷人降低每一分钱的成本

“我们应该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把我们的成本降到最低。而且,要建立我们与客户之间的相互信任,这样我们能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好的服务,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尤努斯的期望也成为了中和农信新生期的实践路径。

从1996年手工记账的方式到2010年信贷追踪系统上线运行,中和农信时刻不忘利用新技术。随后OA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财务金蝶系统等不仅实现了具有时效性的数据网络化,还解决了需求不能及时修改的难题,使工作更加有效率,操作流程更加规范、透明化,管理更加顺畅。

2015年被中和农信视为互联网金融改革元年,围绕“互联网+农村金融”开始酝酿从一个专业的小额信贷机构向一个互联网金融企业转型。

蚂蚁金服是“打造一个以信用体系和风控体系为核心的共享平台,为世界带来平等的金融服务”的中国领先互联网金融企业。平等金融服务的对象,离不开广大中国农民。在这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绝对不乏中和农信的身影。2016年6月份蚂蚁金服与中和农信达成战略合作。12月下旬,更有消息称,蚂蚁金服将战略合作变成战略投资,入股中和农信,蚂蚁金服与中和农信将利用各自的优势和能力,在渠道、风控、资金、大数据等多方面共同为广大农村地区用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20年的筚路褴褛,中和农信一直坚守农村草根金融服务,并激活了巨大的农村金融市场。截止到2016年11月,中和农信小额信贷项目已经在全国18个省市设立205个分支机构,项目覆盖229个县,其中80%为国家级或省级贫困县。员工近3000多人;累计放款161多万笔,184亿元,300多万农户受益,平均单户贷款余额1.1万元左右。大于30天的风险贷款率仅为0.84%。基本实现了保本微利的效果。

中和农信以自己的深耕细作,助力扶贫脱贫,深入到田间,服务到家中,一个“山水间的百姓银行”呼之欲出。

来自:中国周刊 作者:彭鲁

编辑:左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