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行业扫描调研报告发布会及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奖启动仪式在京举行。在圆桌对话环节,六位嘉宾围绕“混沌之地,创新之源”这一主题开展了精彩激烈的讨论。未来社会企业的风口在哪里?社会企业模式又是否可以复制呢?快来看看嘉宾们都有哪些观点吧~
主持人 财新传媒国际新闻编辑、财新传媒编委 李增新 嘉宾 社企论坛理事长、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彭艳妮 北京乐平公益基金会首席执行官 沈东曙 佛山市顺德区创新创业基金会秘书长 陈嘉俊 禹闳资本创始人、董事长 唐荣汉 浙江庆渔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沈杰 九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双 彭艳妮: 社会企业和影响力投资这一块是我们非常关注的。我们希望共同来推动社会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也在支持社企论坛的工作。 沈东曙: 这几年我们都比较想要了解未来希望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子的,怎么用未来的思维模式来迎接,或者是对付今天的挑战。 陈嘉俊: 我很早就开始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或者是教育创新。当前,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教育问题依然会造成普通的家长产生很大的焦虑。 唐荣汉: 最近比较关注教育问题和养老问题,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在看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和养老机构。 沈杰: 我现在关注的问题就是怎么用物联网去帮助我们的老百姓养好鱼卖好鱼。一方面推动物联网的一些基础和架构标准,另一方面,研究物联网怎样能够真正的大规模的作用于我们的传统行业,帮助我们的行业升级和发展。 王双: 我的关注从食品安全到大健康、医疗,整体大领域的投资。我始终认为,在一个社会、供应端,如果有善意的生产,一定有一个前提,要有所谓良知的消费,我的很多的努力,都在推动这方面的进步。 唐荣汉: 我们投资的基本逻辑是什么呢?就是从社会问题研究开始,来确定投资主题的,以这个投资主题去寻找标的,进行比较,觉得这个团队靠谱就会投它。 按照这个逻辑方法来说,养老产业是非常大的,但是事实上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研究、调研,我发现养老产业,可能看得见的并且赚钱多的还真不是直接面对老年做服务的这个系列。 最后赚大钱的是养老地产行业和养老金融行业。真正服务老人的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细分服务提供商,直接面对老人服务的,无论是不是医养结合,实际上大量的企业都在亏钱。所以这里面是养老行业生态的问题,也是我们作为投资机构在思考的。 对教育领域思考得也比较多,我发现教育机构门槛比较低,读过大学的人都可以办一个教育机构,小而美很容易,但是你要做到一定规模不容易。做应试培训赚钱很容易,做素质教育赚钱不容易。那这些跟我们的目标又相悖了,所以也是挺纠结的。 沈东曙: 唐总这个困局呢,对我们这些长期做社会企业的人其实有一个解答,因为你要建一个生态当然是很正确,但是生态这么大,像我们这样做催化剂,催化生态各个部分,其实也是很慢、不容易的,但是核心是这样的企业家,能够打破这个困局的企业家。 确实,做素质教育比较难,做传统教育比较容易,大家都能看得到。那谁能打破这个局面?不是投资人,是真正这些纵情向前的人,是哪些埋头苦干创业者、企业家。 唐荣汉: 我打断你一下,我前面说的是挑战,实际上机会也很多。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要靠沈鹏(注:水滴公司创始人兼CEO,2018年社企奖年度大奖获得者)这样的新一代,他们是千禧一代的创业者。我说他们能够解决这个魔咒,为什么呢?他们采用创新的办法,发挥具备企业家精神,既解决社会问题,也能使这个企业可持续发展。 陈嘉俊: 其实每个地方、每个区域都有它独特的社会议题,或者是社会问题。所以基于不同地方的特色、风土人情,它的环境问题、经济发展的状态、产业发展的情况,其实每个地方都有值得去挖的,一些很具象的切入点。你说如果要找风口、找趋势的话,并不是按领域划分,它可能是一个立体的,XY轴的。一个是领域,一个是区域。 另外一个是公司本身,就像唐总讲的,大家都在做教育,有一些做素质教育的,有一些做传统教育。在素质教育里面,公司治理做得好的,生产率高的也有,有一些可能光有情怀,但是做的东西没有人买单也有。所以公司的效率也是值得关注的。从这个角度呢,我再提两个。 第一,大家一开始会谈到我们未来会有很多资金进来。其实这个就跟十年前公益行业的情况是一样的,目前我感觉对于社会创新也好,社会企业也好,行业基础设施还是不太够。而创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事情,它比公益组织还高风险。公益组织能够依靠捐赠存活,但是对于社会企业来讲,它没有找到钱,没有在市场上融到资,或者没有客户就死掉了。 所以,社会企业绕不开这个成长期,或者说从0到1的阶段。我们一方面谈价值,谈情怀,谈模式,而本质上是经营管理的事情。目前我们为了推动社会创业,除了倡导、号召,除了注资之外,是不是还对这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持续发展能够做一些事情。 第二,刚才两位也提到了,就是企业家精神。我们把什么事情放在第一位,也是我说的到底怎么干,为什么这么干其实更为重要。我们最近在做一个消防的项目,传统的消防可能是灭火,而我们觉得消防应该是救人。我们界定问题的首要顺序和目标一旦发生改变,整个产生的行为都会大不一样。 李增新: 所有人都知道做社会企业非常困难,但是沈总和王总的企业实际上给大家看到了希望,我想问,你们两位的模式能不能复制?如果复制的话怎么样复制? 王双: 德鲁克也讲过,无论是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实际上有三个要点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捕捉到市场的机会;第二,所谓的企业家精神,或者叫创新;第三,效率工具。 如果这三个点没有把握住,无论你的情况有多好,也得不到一个好的结果。不同的行业要解决一个既是你企业的目标,同时也是社会痛点问题的时候,往往难度要高过仅仅关注企业自身问题的那些企业。所以,很多社会企业可谓忍辱负重,执着追求,而往往翻过重山就是柳暗花明。 我认为,任何的一个商业模式,都是可复制的,我们在教育市场花了很长的时间探索,现在来看,市场在迎合我们。就是说,我们的发展,可能在当时是责任感太强了,起步太早了,现在看来,我们过去的努力已经得到了市场很好的反应,尽管成长会慢一些。 沈杰: 我觉得首先肯定是可以复制的,因为当初把国际标准放到渔塘里面去养鱼,事实上我其中的一个目标就是想找到一条可复制的路。 经过这三年多,我可以初步的总结三点,我认为可以在不同的社会领域里面得到复制: 第一,规模化的连接。很多问题之所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一定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一定的规模。特别是在我们中国。所以,第一步是针对每一个行业,特定化我们所连接的社会对象,就是说所存在问题的社会对象,找到什么样的手段,用一种形式把它连接起来。 第二,怎样在这个环境当中降低边际成本。因为作为一个社会企业,要是想解决社会问题,创造营利空间的话,最好的方式是降低成本。现在互联网通过信息的共享已经降低了一部分社会成本,实际上这部分成本还可以继续降低。比如说,我们现在用物联网更好的改造渔业生产,以及供应链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个里面有很多边际成本的降低点。 第三,用数据去创造信任。因为今天我们很多的社会成本非常高、社会问题非常多,其实根源也是缺乏相互信任的问题,而这个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一来自于数据,二在数据之上,是人和人进一步的新的信任关系的建立。 如果从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来讲,抓住这三个点,我认为是可以在不同的行业找到可复制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