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观点回顾丨圆桌对话:解决气候问题是门“好生意”吗?(上)
来源:北京社启社会组织建设促进中心2022-01-25 12:26:56

本文是由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秘书长王稚晟;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麦肯锡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业务核心负责人吉雅图;青云创投合伙人卢琦;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孙莉莉;江苏国技聚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苏州聚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卫星;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碳减排标准工作组组长、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碳交易总监颜磊带来的圆桌对话:解决气候问题是门“好生意”吗?(上)。


图片

王稚晟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秘书长


王稚晟:亲爱的各位观众朋友们,各位圆桌嘉宾,大家晚上好。


我是欧盟中国商会副会长,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秘书长王稚晟,非常感谢主办方社企论坛,邀请我来主持今天的这场圆桌讨论。本场圆桌讨论要讨论的话题是解决气候问题是门好生意,期待各位嘉宾的精彩解读。有请各位嘉宾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首先有请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孙莉莉女士。


图片

孙莉莉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


孙莉莉:各位嘉宾主持人大家好,我是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孙莉莉,我简单介绍一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是中国第一家以企业家为主体的环保公益组织,成立于2004年,目前全国有900多名企业家会员,我们先后发起成立了基金会、民非社会团体、社会企业等等共18家机构,成立了32个环保项目中心,我们直接或间接支持了中国超过800多家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和个人在全国各地的工作,累计带动了6亿人次公众成为环保的参与者和支持者。


过去的17年,我们大概投入了11亿元人民币,搭建起了社会化参与的民间环保公益平台,共同守护碧水蓝天。

图片

卢琦

青云创投合伙人


卢琦:谢谢主持人,我是来自青云创投的卢琦,简单介绍一下青云创投这家机构,我们是2000年成立的一家专注于可持续发展议题进行风险投资的公司,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在这个领域募集和管理了大约5个美元基金和2个人民币基金,总的管理规模超过7亿美金。

我们的投资人也遍布全球,有代表政府和大型商业企业,也有代表关注绿色议题的家族办公室,以及一些有养老基金和大学捐赠基金背景的母基金。

我们在这20多年的时间投资了近百家在这个领域的企业,其中已经有10多家企业上市,也有很多企业被收并购,可以说见证了整个行业一级市场股权投资的历史。我个人现在在青云创投主要是负责投后管理、行业研究以及ESG投资这些方面的事情。


图片

吉雅图

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

麦肯锡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业务核心负责人


吉雅图:各位专家大家好,我叫吉雅图,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线上交流。我是麦肯锡中国区的一名全球副董事合伙人。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最近麦肯锡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一些动态,以及我在这个过程中参与的经验。麦肯锡作为一个全球战略咨询公司,大家已经是耳熟能详,但这几年尤其今年以来,在可持续发展这块做了比较大的战略性动作。

第一,中国区跟随全球的脚步成立了可持续发展专门业务条线。

第二,深度参与了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6)里,组织了很多的论坛和专家分享环节。

第三,这几年持续服务一些可再生能源,包括一些减碳脱碳相关的企业、公益机构、投资机构等等。前不久也发布了寻求净零排放的最优解白皮书,今天也会就一些核心观点跟各位交流,我现在是麦肯锡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业务的核心成员,很高兴认识大家。


图片

徐卫星

江苏国技聚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苏州聚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卫星:各位嘉宾主持人大家好,感谢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的邀请,很荣幸能够参加本次创享盛典。我是江苏国技聚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同时兼任子公司苏州聚甪环保科技的董事长。江苏国技聚能环保公司目前有三家控股子公司和一个二级公司。公司整体围绕环保源头治理循环处置和利用,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和实践下成长起来的一家专精特新高科技民营集团产业公司。


环保是一个很大的产业,更是一个很大的生态圈。我今天重点分享的是其中一家子公司聚甪环保,因为它的业务和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谢谢。

图片

颜磊

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碳减排标准工作组组长

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碳交易总监


颜磊: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马老师邀请参加今天的线上盛典,自我介绍一下,我现在是担任北京绿普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碳交易总监的职位,专注于C端/个人绿色行为碳减排量交易的相关的工作,同时我们也依托中华环保联合会成立了联合会二级专委会,暨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我在专委会担任C端碳减排标准组组长,在牵头制定与个人有关的温室气体减排的标准。


我们本身是比在座各位的嘉宾的所在的机构都要年轻很多的机构,是2019年的十月初才成立的。

在去年习主席提出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赶上了这波风口,专注于C端互联网碳金融的项目的开发,目前还属于创业阶段。我们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已经在包括IFF国际金融论坛领域获得了创新奖,也服务了一些像京东、农业银行这样的头部企业/机构,这是我简要介绍,谢谢大家。


图片

王稚晟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秘书长


王稚晟:谢谢颜总。我是王稚晟,我来自欧盟中国商会,我一方面是从事在中欧绿色伙伴关系的工作,去年2020年9月份中德领导人峰会上达成中欧绿色伙伴关系的建设工作。同时在75届联合大会以后提出的双碳目标,我也担任了由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和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以及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共同发起的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的筹建和运作活动,十分荣幸和今天各位嘉宾一起探讨。

下面我给大家提一个综合的问题,根据lady first的原则,请从孙莉莉女士、卢琦女士这样的顺序请大家回答。很多人可能都认为环境问题是应该交由政府部门和公益机构来解决的,但是以我们了解到的数据看来,单纯从气候变化而言,要真正达到在2050年前解决全球碳排放量,从现在的510亿吨降为0的目标,每年都要通过超万亿美元的资金缺口。根据不同的统计口径,我们也可以看到关于3060的碳目标上,每年投资的投资需要投入的资金有超过万亿人民币。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请各位发表观点,您认为在推动解决气候问题,从公共领域进入主流商业和金融领域,有哪些可行的途径?其中主要的难点和机遇又分别在哪里?有请孙莉莉女士。


图片

孙莉莉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


孙莉莉:谢谢主持人。在去年联合环境署提出了地球面临的三大挑战,即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工业污染,可见气候变化这样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我国要力争2030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将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当前蓝碳交易,主要集中在IPCC认可的红树林、海草床、盐沼这三大海洋蓝碳生态系统里面,我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阿拉善SEE参与的关于红树林保护的蓝碳项目。红树林大家都知道它是三大蓝碳系统之一,它的固碳能力是热带雨林的5倍,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一个生态系统,与人类的活动也紧密相关。

一方面,人类通过开发建设释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是可以被它吸收和再固定的,这一过程也为人类解决气候变化的挑战中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案。红树林能够避免全球每年遭受大概8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另一方面红树林的保护和修复也具有巨大的碳汇的潜力。红树林、滨海生态等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比陆地的生态系统的要高很多倍,能够有效固碳。
有研究表明,恢复和保护红树林能够给自然和气候创造巨大的效益。如果采用成本-效益的方式来恢复退化的滨海湿地,同时能够采取措施避免使其进一步退化,那么到2030年,可以减少大约5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交通行业碳排放总量的7%。

正是看到了红树林蓝碳的巨大潜力, 阿拉善SEE支持了中国首个蓝碳交易的示范项目。2021年6月,中国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和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合作,将2015至2019年期间在保护区范围内种植的380公顷红树林产生的碳汇,开发成了中国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的红树林碳汇项目。阿拉善SEE购买了首笔核证的碳碱量5880吨,用于中和我们开展活动时产生的碳排放。

这也是国内首个通过蓝碳碳汇实现机构碳中和的项目,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了红树林资源多重效益目标,提高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成为推动我国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示范。另一方面,投资红树林的保护修复具有非常高的收益成本比。在红树林保护和恢复方面,每投资一美元就能产生3美元的收益,对现有的红树林进行保护产生的收益(88:1)高于对退化红树林进行恢复产生的收益(2:1)。因此,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不仅可以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能促进低碳产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

在此历史机遇,我国应该抓紧将包括蓝碳在内的自然系统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以及国家自主贡献,以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滨海湿地保护修复的同时,也可以作为提升外交活动话语权的重要工具,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图片

卢琦

青云创投合伙人


卢琦:我回复一下问题,首先从公共领域进入主流商业是必须的,因为如果我们要想实现2050年的目标的话,一定需要大量私营部门的切入或是主导。因为我们是一直以来致力于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站在我们的角度遇到的大多数的机构都是一些私营部门,怎样能够让这些私营部门更有动力的去参与气候变化议题并在其中做贡献,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要搭建一个生态网络。


我举个例子,我们在较早期的清洁技术领域,一个技术在实验室被推出,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去验证它的商业可行性。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仅需要资本,也需要早期的订单、大客户的认可、政府政策的支持,资本也分成可能逐级接力的股权投资,以及如果他要去建工厂所需要的债权投资,例如银行的贷款、其他低息贷款。这是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所以我认为现在我们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大的气候变化的议题下,在单独的细分的领域中都可以建立起这样的生态网络,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

站在我们作为一个商业股权投资机构的角度,其中的难点是大多数的清洁技术或者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这些技术,确实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完全商业化。和我们的公共领域不同,和NGO也不同,商业的组织是相对比较脆弱的。

我们看到很多的企业,它由于迟迟不能够商业化,逐渐开始看到了融资的困难、留住人才的困难,以及我们看到有些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资金链断裂,可能它走的赛道是个很好的赛道,但由于时间的错配,资源和资本没有办法跟上,所以很多企业倒在黎明前,所以我认为时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

我们去解决这个问题同样也是我们看到了现在一些好的做法,在部分细分领域中,有一些投资人不仅仅是纯商业投资人,也可以给这些企业赋能。
比如说他本身是一家大的企业,可以给初创企业提供早期的订单,或者是银行下属的投资机构,可以给企业搭配一些低息的贷款,又或者它是政府下属的投资机构,它可以帮助协调在某些地方的落地和一些政策的倾斜。
在这些细分的领域中去建立标杆企业,简单来讲,例如最近这些年二级市场上电动汽车相关概念股,包括未上市的企业估值都在飞速地增长。我想再往前追溯,大家会发现,特斯拉的成功确实促进了这一切。所以我认为在一些细分领域,能够有一些标杆企业走出来,让这个行业中的所有人看到希望,大家会更有动力一轮接一轮地投资这样的企业,最终这种企业是可以在资本的接力和资源的扶持下最终成长起来的。我的分享就这些,谢谢。

图片

吉雅图

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

麦肯锡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业务核心负责人


吉雅图:好的,感谢莉莉会长、卢总之前的分享。回应今天的主题,我想分享几组数据,谈谈对这几个观点的判断。

确实,现在我们的减碳脱碳甚至更广义的ESG管理,正在从公益事业进入社会和经济的层面。我分享三组数据来看一看未来30年即到2050年在很多方面发生的比较深刻的变化,尤其对于社会和经济,包括商业和金融,可能会产生比较大的趋势性机会。


1. 资本配置


麦肯锡不久前发布了《寻求净零公式的最优解》报告。我们第一个提供了关于资本配置的一组数据,也就是未来到2050年全球围绕减碳脱碳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资产投资和资产的再配置将达到310万亿美元,相当于这个阶段GDP的9.5%。


所以当我们回想一下,上一波发生这么大幅的GDP投资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是系统性的,包括我们之前的基建投资、应对金融危机的投资等等,实际上是跨行业跨地域会发生系统性变化的很重要的驱动因素,这是第一组数据。


2. 碳税压力


实际上我们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减碳脱碳关联度比较高的,比如说钢铁、水、电力这些相关的行业,未来一段时间在需求端和成本端的变化和压力会比较大,有机会也有挑战。比如电力相关产业,未来有很多新机会,除了光伏风电,也包括储能氢、碳交易的平台、硬件软件各方面,其实有很多的如CCUS等等新技术的机会。


当然如卢总所分享,技术成熟度和切入时机可能不尽相同。但是各个行业尤其这些重点行业面临着很多新机会,另外一方面也有很现实的问题,包括整个能源结构在转型的过程中遇到的供应问题,电网的柔性问题、用电成本阶段性上升的问题,以及未来几年可能会面对的中国出口产品对于碳税的压力,会真真切切地体现在企业的成本管理、成本的应对、成本上升的策略等方面,所以在需求端、新机会端和成本应对端也会带来切切实实的冲击。


3. 劳动力


我们也看到,到2050年,这30年左右的时间,全球由于减碳脱碳,由于要实现净零排放,整个的劳动力配置的减少、增加、再配置会影响到大概2.3亿人口。


我就分享三个核心的数据来回应您提的问题。减碳、碳中和、净零排放已经会深刻影响经济和社会的主流方面,谢谢。


图片

徐卫星

江苏国技聚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苏州聚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卫星:环保本身自带公益属性,包括:清洁的湖水、新鲜的空气、营养的土壤,还有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可持续性的公益行动。作为一家非公企业,我们需要找准自身定位,融入社会需求,服务国家大局。以结合自身行业作为抓手,如何解决垃圾问题,并让其变废为宝,这是公司成立之初定下的目标和使命。
 
我讲一下垃圾分类的前世今生,以及现在所提的3060碳达峰碳中和。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政策的推动和加持,让我们有幸参与其中,并且亲身体会。

2016年,还没有开始强制垃圾分类,我们专注研发生产“油水分离器”,也就是现在厨余垃圾末端处置设备核心部件。研发的同事每天和剩饭剩菜在一起生活相处,一起浸泡在垃圾堆里,产品从0到1。“油水分离器”面世后,经过几次迭代,大大解决了把油和水进行价值转化和分离的问题。事情结束了吗?答案是没有。从环保角度来看,我们仍觉得不够到位。从传统文化上说,有些事情表面上已经解决了,但实际上只是刚开始。怎么把它打造成一个循环生态圈,怎么能真正的变废为宝,这是更加长远和关键的问题。

垃圾分类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呢?真正提出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0月6号去上海调研的时候提出来的。我觉得我们中国人一直有着优秀的辩证思维,实际上这和2014年时大家所知道的APEC蓝一样坚决,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前往布里斯班出席G20峰会的时候,有记者提问当时流行的APEC蓝,总书记回答“我们要把坏事变好事”。

万事万物,只有源泉水才生,垃圾这个东西说白了1000年过后还会有的。我们在研发生产“油水分离器”基础上,又再次以“不忘初心干到底”的使命再一次和厨余垃圾打上了交道。我们把赚来的钱用来买大家不要的厨余有机垃圾,产品再次从0到1,通过几次内部不断的严格淘汰和迭代,目前已经是第5代了。可以说,这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具备可以“不添加任何耗材”,通过好氧发酵的有机固废一体化处置设备。

图片


垃圾分类作为两山理论的一部分,沉淀的不只是把相关垃圾进行分类处置,其深层次浸透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对美丽家园的爱护和珍惜。垃圾围城的事件频出后,解决方案首先从垃圾分类开始,到目前来讲,整个行动已经融入了党心民意的同频共振中,让大家都看到了国家对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


如今,各地方人大立法强制垃圾分类,到各地方政府投资采购末端处置。虽然已经进行了垃圾分类,破解了垃圾围城。但同时我们还看到一个更大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因前期生活垃圾或工业废渣堆存等原因,造成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了200万亩,并且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污染地表水导致环境恶化。


图片

生态循环图

怎么把它打造成一个真正的闭环,如何把有机固废就变成沃土还田,助力生态农业?我们现在通过有机固废专业的收运,源头化的资源集中处置,通过技术转化出优质的有机肥配肥,进行优化生态,沃土还田。同时,整个过程我们有一张自己设计开发的智能物联网,云网全覆盖,把垃圾变废为宝的全过程实时地数字化、可视化地呈现出来,我觉得今后会越来越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