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猝死后,他削发明志,创立了这家“救命”公司,誓言改变中国
来源:北京社启社会组织建设促进中心2019-02-11 16:25:00

如果家人、朋友在你面前突然倒下,你是否有能力挽救他们的生命?如果你遭遇意外,你是否希望身边的人可以伸出援手?

 

如果我在,我能救他


案例1配图.png


这个光头男人名叫陆乐,海归,美国心脏协会AHA急救导师、中国商学院航海协会创始人、美国ASA和日本一级船长。


和许多朋友一样,陆乐喜欢运动,热爱户外。拥有多项国际急救资质的他,玩户外时总肩负着队里的安全工作,朋友们对他放心,出现问题首先向他求救。在朋友眼里,他是那个值得信赖的“陆船长”。


运动代表着健康、阳光与时尚,但也伴随着危险,尤其是一些户外运动。五年前的一场意外,改变了陆乐的人生轨迹。


那是在一场马拉松比赛中,陆乐在中欧商学院的一位同学,在离终点只有200米的地方倒下了。


当时很多老朋友在他身边,却目瞪口呆、手足无措,没人知道如何施救——要是陆乐在就好了!然而人生没有如果,那位倒下的同学,再也没能站起来


案例1配图2.png

马拉松猝死事件


听到噩耗的时候,陆乐像被闪电击中了一样,感到刺骨的内疚:如果我在场,我就能救他。如果在场的人像我一样熟悉急救,就能救他!

这样的悲剧,事实上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中国每年都有上百万生命,就在亲人朋友的束手无策中,在救护车到达前消失。

 

而遇到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中国落后于欧美至少五十年:心脏骤停的救活率在美国为9%,日本达到20%,而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每年上万例猝死发生在家里公司里,挽救成功率不到1%。

 

”我以前只顾自己玩儿,现在开始研究如何改变,如何解决这个社会痛点。”面对朋友痛苦的泪水,陆乐想,是时候做点什么了。

这五十个人始终闪闪发光

 

陆乐剃光了头发,说是要削发明志。他告诉商学院的友人,他想建立一个急救组织。

 

朋友质疑说:这是政府的事,你去抢它做什么?但陆乐不这么想。

 

“如果我的家人倒下了,我一定是第一反应人,但我如果没受过训练,不懂急救,怎么办?只能打120。如果连自己的家人都不会救,那你就是一个无能的人。一个公民是要对社会有责任的,这是个严肃的问题。”

 

于是,在陆乐和两位朋友的坚持下,“第一反应”成立了,专业从事急救培训和生命救援。

 

陆乐非常喜欢讲一个故事:穷和尚和富和尚去南海,富和尚说,我盘缠还不够,要再筹两年钱再去;而穷和尚说,我没有盘缠也要去。一年之后,穷和尚就去南海取完经回来了,而富和尚还在筹钱。

案例1配图3.png

陆乐说,他就是那个穷和尚。一旦认准一件事,就要一往无前。

要做就要做最好的。为此,陆乐和朋友去美国、日本、欧洲,满世界跑,找当地最好的救援机构和科研机构,引进技术与标准,同时结合中国的情况作出调整。

 

“肯定不能照搬。因为中国的起点、习惯性思维、生活环境都不同。”

 

成立之初,“第一反应”是没有任何名气的“草根”。2013年6月,上海铁人三项赛,陆乐主动请缨,带队参与赛事安全保障。“此前,国内马拉松救援几乎完全依赖救护车,我们是抱着尝试与摸索的态度,主办方也是将信将疑。”

 

当天,游泳、自行车、跑步赛均平稳过渡,不曾想在颁奖仪式上发生意外。一名女观众突然昏厥,直挺挺地倒下,后脑勺敲破血流一地,情况危急!

 

一名“第一反应”志愿者发现异常,立刻赶到女观众身边,并用对讲机呼叫其他救援力量,很快另一名志愿者赶到。两人检查判断,女观众已丧失知觉,颈动脉搏动消失、心脏骤停、呼吸停止,立刻胸外按压;一分钟后,伤者苏醒!志愿者将她恢复到舒适体位,随后处理头部伤口,经过急救包扎处理,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平稳。

案例1配图4.png

 

“第一仗打得意外,但证明只要专业和用心,真的能救到命!”这次实战,使陆乐与团队愈发坚定信念,民间急救力量有可为。当时“第一反应”只有五十名志愿者,但他们在赛场上一丝不苟,全神贯注地观察每一位选手。

 

后来,官方人士告诉陆乐,“在赛道上,你们这五十个人始终闪闪发光。”

 

我们从不讨要善款,自己养活自己

 

得到认可的“第一反应”,发展开始步入正轨。

 

而与此同时,似乎毫无预兆地,马拉松热迅速席卷中国,不但大中城市,很多三四线小城市、县城都开始举办马拉松赛了。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的数据:2016年,中国境内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达到328场,赛事总场次比2011年高出15倍,参赛总人次高达280万。

案例1配图5.png

案例1配图6.png

全民马拉松狂欢


而在全民狂欢的背后,“跑马猝死”的新闻每年都会出现几次。

 

不久之前的港马,一位参加10公里跑的52岁女选手到终点前晕倒昏迷,被送往医院后抢救30个小时也未能挽回生命,成了2017年第一例马拉松猝死事件。

 

每每看到这样的悲剧发生,陆乐和“第一反应”的志愿者们都会感到痛心和惋惜——如果他们能覆盖更多的人群、保障更多的赛事,悲剧也许就能避免。

 

让陆乐自豪的是,“第一反应” 正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截止2017年3月底,“第一反应”已保障超过29座城市200场马拉松赛事,挽救11位心脏骤停患者,成功率达100%!

 

案例1配图7.png

在心脏骤停之前,人是有一些症状的。如果选手摇摇晃晃、脸色灰白、发紫等,“第一反应”的志愿者就会上前干预:“你是不是不舒服,什么时候补的水,现在是不是头晕?”

 

有选手不理解,甚至辱骂志愿者,怪他们影响自己的成绩,但志愿者们依旧坚持。

 

陆乐说:“也许他还有一两分钟会就倒下,但通过我们的干预,能让他的极限值降下来。这时他可能会不耐烦,但我们已经达到效果了。因为我们不想让悲剧重演。”

 

案例1配图8.png

第一反应为马拉松赛事做应急救援


如今,“第一反应”的赛事保障和急救培训,已经档期排得满满的。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他们还找到了生存发展之道,具备了清晰的盈利模式。

 

陆乐介绍说,除了培训课程之外,第一反应还为阿里巴巴、中海商业等100多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应急自救SOS系统,从专业设备、法律保护、保险保障、响应系统、公益服务等五个维度,立体地满足了市场需求。

 

的确,如果只是一味讲情怀、讲理想而没有盈利模式,任何一家机构都难以持久,而情怀也会沦为空话。

 

“我们的公司定位是社会企业。”陆乐说,“我们跟普通企业最大的区别在于,企业是股东利益最大化,我们是社会利益最大化。当然,为了养活自己,为了更好的产品开发、更好的服务,还是一定要盈利的。”

 

然而社会企业在中国还是一个新概念,许多人不理解。陆乐就主动出击,申请了国际公认最严格的社会企业标准,也就是美国共益企业B Corp标准。

 

“很幸运,我们成为了中国大陆第一家获得B Corp认证的公司,成为了全球社会企业中的佼佼者。”谈到这一点,陆乐充满自豪。“我们从不讨要善款,而是能自己养活自己。”

 

我在做的,是美国人在四十年前做的

 

用商业的模式,提供社会公益的服务、解决社会痛点问题,“第一反应”不仅成为了中国首批认证的社会企业,还入围了首届“中国社会企业奖”。

 

中国社会企业奖是面向中国社会企业的最高奖项,由社会投资论坛发起、正和岛联合主办,善达网承办。旨在表彰和鼓励以创新的商业模式,大规模、系统化地解决社会问题的企业,树立社企行业标杆。第一反应的入围,证明其受到了极大认可。

 

机构的发展固然可喜,但“第一反应”更希望的,是让更多普通人掌握急救技能。它所开展的急救培训,已培训出超过1万名的急救志愿者。

 

“我最讨厌所谓‘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自以为聪明是最糟糕的,只有平时脚踏实地,垒好一砖一瓦,关键时刻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陆乐说。

 

他对志愿者培训的要求异常严格。这些志愿者不仅需要获取美国心脏协会AHA急救资质,掌握规范的急救知识,还要经过多次实战演练,在压力下进行救援,获得“第一反应人”证书。

 

案例1配图9.png

案例1配图10.png

第一反应应急志愿者培训


和在赛道上直接救人相比,这上万名急救志愿者更像是是社会隐形的财富,也许某一天就能发挥作用,挽救你我的生命。

 

“学习正确急救方法刻不容缓。”陆乐总是这么说。在他看来,大家耳熟能详的急救常识中有太多错误——红药水、紫药水早已被医疗机构禁用;锤击心脏、咳嗽救心梗也早已被国际医学界辟谣;掐人中更是对挽救心脏骤停有害无利!

 

然而陆乐很清楚,全民急救意识和技能的提升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急不得。

 

“美国人用了40年的时间,让三分之一的公民成为了急救队队员。我在做的事情,就是人家在四十年前做的。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肯定用不了40年--可能四五年就可以。让更多人成为我们的志愿者,帮助自己身边的人,那我们可以做得事半功倍!”


案例1配图11.png

 每一个小概率的意外伤害乃至死亡,对于当事者,家属,朋友同事,都是100%的永久性的伤害。生命如此宝贵,我发愿要改变,用我毕生去挽救生命,提高中国人的自救互救能力,让互助互救成为中国的常态。——陆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