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最:中和农信的改革实践着力于管理体制、信息系统
来源: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2017-06-11 00:00:00

以下内容来自王行最在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2017年会上的演讲,未经本人审核。

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曾经参加过公益行业各种各样的会议,今天参加社会创业家这么一个论坛,感觉非常的清新。今天发言的主题是叫“抓住机遇,锐意改革”,我谈谈中和农信这几年是怎么走过来的。

首先报告我们的成绩单,我们目前在20个省,251个县开展小额信贷的工作,其中81%是给贫困县,21年以来我们放款累计的笔数是181万笔,放款的总额是281个亿,受益的贫困人口超过400万。不良贷款率大于30天的是0.86%,还款率是99.8%,目前我们贷款余额是48个亿,活跃的客户是38万。中和农信起源于1996年世界银行支持的秦八山区的服务项目。当时世界银行决定在这个项目里设两个项目,陕西安康项目和四川阆中项目,模式是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模式。小额信贷为那些中低收入的贫困农户提供无需抵押,无需担保的信用贷款。当时由于小额信贷这种直接扶贫的效果非常明显,被政府所大规模的提倡和推广。所以一时风起云涌,最多的时候扶贫小额信贷曾经达到300多个项目。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真正存活下来的小额信贷项目已经寥寥无几,最多不超过5家,而中和农信我们坚强的活了下来,而且活的还算比较好,现在市场上应该是公益性小额信贷里是比较大的一家。

我们这21年来是怎么走过来的?实际我们的情况也不比那些机构好多少,2000年随着世行项目陆续的结束,我们觉得小额信贷的机构应该让它持续的发展下去,所以把这个项目从国务院扶贫办、外资中心转移到基金会,使它渡过六年的项目期。2000年以后到2002年这几年我们属于项目的快速扩张期,从原先的两个项目点扩展到九个。项目扩展以后带来非常大的问题,当时我在扶贫基金会任常务副秘书长,但我的角色更准确的说是“救火队员”的角色,今天说这边出了问题了,明天说那边出了问题了,经常带领大家去救火。其中非常典型的是四个,第一个是陕西的安康,安康当时由于世行项目的特点,是在每个县都设立一个项目管理的办公室,这个办公室属于当地地方政府所有的,我们实际上做的是输出管理这样一种方式,项目的最后决定权实际上为地方政府,由于县扶贫和世行项目办跟小额信贷实施机构两位领导之间个人的矛盾,所以造成项目的形势非常的差,而且因为县扶贫办权力比世行大,所以任意更改和撤换分支机构的负责人,最后我们不得不在2002年撤出这个项目点。第二个就是阆中,县政府为了赚取差价,所以直接推广扶贫牛,贷款我们就不给你钱了,我们给你买牛,牛卖给你,到时候用钱还给我们,当时市场变幻莫测,牛卖不出去了,县政府去催款,老百姓说要钱没有,要牛一头你拿回去吧。由于上下之间这种博弈以后,县服务社,分支机构负责人没法干,采取的唯一办法就只能辞掉这个职务。第三个案件就是晴隆事件,造成大量我们的逾期款,总共380万,有320万是逾期款,所以后来我们只能也撤出来。左权是地方政府配套了300万,但是在我们不知不觉当中自己把300万抽回去了,所以各种各样的问题屡见不鲜,这种情况我们觉得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决定全部退出,所以到2005年的时候,我们当时由九个项目县,最后削减到三个,新增了两个,最后变成了五个项目县。

如果回头来看这些问题,我们觉得主要是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管理体制的问题,第二个就是信息系统的问题,管理体制就是这个机构本身的产权,所有权是归地方政府的,我们对它没有办法进行控制。第二个就是要管理小额信贷这样一个面对千家万户的项目,需要非常清楚的了解各个贷款户的情况,如果信息系统不发挥作用的话,你管理等于睁眼瞎,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做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以后,允许基金会设立分支机构,所以我们就把这些下边的机构全部都改成我们自己的服务社进行了管理,2008年专门成立中和农信公司进行专业化的管理。2006年引进了世界上最成功的小额信贷管理体系,之后我们自己成立了自己的IT的团队,开发了自己的管理软件和系统,现在整个公司里大概有60名员工是负责IT开发的。

现在我们在逐步推进中和农信的市场化,第一个我们的资质,现在已经注册了2家省一级的网络小额贷款公司,以及粮价省一级的小额信贷公司,融资也来自于市场,包括资产证券化,银行的批发贷款,以及现在从网上,包括从招财宝,成立自己的乡信公司来融资。

回顾中和农信这几年走过的历程,我觉得大家在谈社会创业家,精神,中和农信的精神就是洞悉问题,把握机遇,锐意改革,与时俱进,越挫越勇。谢谢大家!

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2017年会全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