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与高校教育
来源:北京社启社会组织建设促进中心2019-02-15 14:16:00

时间:2017年6月12日  13:30

地点:三层紫金A厅

主题:分论坛二  设计思维与高校教育

以下内容来自各位嘉宾在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2017年会分论坛上的演讲,未经本人审核。

    主持人: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我们第二个分论坛设计思维和社会创新很快就要开始了。简单介绍一下,我叫钟芳,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今天我们主题是设计思维。设计思维这个名词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由IDU向社会各界推广之后受到很多人的关注,除了在设计、教育专业领域之外,不论是科技界还是商业界,或者是第三部门,越来越多的机构都来用这样的方法进行创新实践。

    设计思维和社会创新到底有什么关系,这对中国国内的实践者和研究者来说还是非常新的一个课题,我们今天在这里不一定能够对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结果,但我相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让我们不论是从设计教育本身,还是从我们设计实践,或者非设计专业大的创新实践角度,来共同的探讨这样一个问题。

    今天上午我们这一个分论坛一共会有三位讲者,第一位讲者是米兰立功的埃佐·曼奇尼教授,他是从2009年开始在全球发起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网络的,从2009年开始,国内有几家设计院校也加入了这样一个网络,在这个网络里我们共同进行一些关于设计、创新以及社会创新设计的研究以及探讨。在这种探讨之外,同时还衍生了很多真正的一些设计实践。一会儿埃佐·曼奇尼教授会跟我们介绍从设计专业看待设计思维与社会创新的问题。第二位讲者是沈海恩,是建筑师,在北京有非常著名的建筑师工作室,同时在MIT建筑学院教授设计思维的课程。我们第三位讲者是茅明睿老师,毛老师本身是规划出身,非常专业的规划师。最近他也开始用一些非常新的视角来探讨城市人居环境,在探讨过程里有很多研究和实践的成果跟大家分享,可以说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设计思维提出了新的视角。

    三位讲者之后十几位嘉宾进行圆桌的环节,非常期待异彩纷呈的探讨。我们先请埃佐·曼奇尼教授给我们讲一下设计思维教育。

    埃佐·曼奇尼:谢谢大家,昨天我讲了设计思维和我自己对它的一个理解。我再介绍昨天说的内容,我们所有的讨论关于设计思维或者是用设计师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我发言的最后说要解决非常困难的问题,需要社会企业。这些社会企业需要有一种设计的思维,有这种设计的思维意味着什么,我们一会儿也可以再进一步讨论。

     设计思维这个词,可能存在挺长时间了,但是差不多七八年之前这个概念变得热门起来,尤其是要感谢Tim  Brown他们做的事情,他们所做的事情是把设计师做的事情放到过程当中,把过程又起了个名字,叫设计思维,这有一个好处,就是设计思维这个概念开始慢慢推广了,几年之后我们就看到在各种各样的地方,不论人们做什么和设计有关的事情,大家至少都有人知道有一个叫设计思维的事。有的时候它被认为是一个公式,或者一个方程,或者是一个配方,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我想他在最初提出这样一个概念的时候,并没有这个想法。

     这几年当中设计思维确实有能力推动大家来进行思考,考虑一下我们行为的方式,我们是不是可以用一种设计的思维来看待我们的日常生活。他所说的设计思维的很多东西被总结到三部曲当中,第一个就是启发,无论你做什么,要关注到你的问题,我们意识到是要解决一个问题,我们要知道人们知道有什么资源,有些什么限制。第二步是构想,我们会有一些想法,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这些想法之间有时候也会打架。第三步是实施,我们有这么多的想法,我们必须选择其中的一个,然后来实践,来解决这个问题。实施也不容易,实施是最后需要落实的一个步骤。 简而言之,讲设计思维,我们需要知道是谁提出来了什么想法,这个想法怎样能够进行广泛的传播。

    为什么我们要有设计思维,设计思维现在为什么如此重要?为什么对很多人来说,设计思维变得如此重要?设计思维被变的像一个配方,或者是一个方程,现在在世界各地这么受欢迎,当然是有原因的。我们最好知道它是什么,不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能够改进它,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首先这个概念为什么如此重要?在当下,在中国,在欧洲,这么多的人都在讨论实施某种设计思维,为什么以前没有这种情况,或者说以前我们在讲设计的时候,讲设计具体的领域,比如设计什么产品。现在我们讲设计思维,实际可以应用到所有的东西,产品、服务、系统,甚至是政策的制定都有这个设计思维。那么如果事情不发生变化的话,正常情况下大家按照以往的行为做事情,比如个人生活,如何处理婚姻关系,或者是如何组织企业,都可以按照以往的方式去继续,也就不需要任何的设计了,因为我们所做的就是不断重复以前做过的事情。但是如果事情的变化发生如此之快,而且如此之广泛的时候,你就不能按照一如既往这种方式来做事情。比如说以前住在村里,现在住在城市里,城市里生活方式不能按照乡村里生活的方式去重复。随着科技在所有活动,生产活动、企业生活中的发展和应用,人不可能一直重复以前的传统,因此有这样的情况时候,就必须用人的能力,这是核心的能力。我们现在不管愿不愿意,都需要接受设计的挑战,因为一切都在快速变化,设计之所以重要,大家要有这个思维,因为人们已经在做设计或者是在利用设计。

    设计是什么,又不是什么呢?我觉得它不是一种方法,不是一种工具,你学会了,你用这个工具,你就能很机械的运用了,这个要复杂得多。与此同时,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很人性的能力,每个人都可以做设计。因为设计是一种语言,有批判的思维,要看周围的情况,你说想改进一下等等。要有批评的思维,要能够创新,要能够想象现在没有的东西,每个人其实都有这样的创新跟能力的,还有你要有具有常识,能够想象本来没有的东西,在一定的情况下要想象它可以存在。这种就是我们的一种设计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当中,人生当中可以不断的加强。我们怎么应用设计思维,要加强常人都可以有的能力,把它良好的应用。我们如何能够改进设计呢,如何加强普通人的设计能力呢?我觉得设计只有一个问题,就是要练习,要实践,我们当然可以通过上课来学一些东西,但是真正要学习的话,通过做设计。所有的建筑设计都是基于设计的课程的,这不是一个巧合,是因为你要让人在一起来创作,来给一个主题开始设计,这是根本的,给人机会通过设计来加强设计能力,让大家互相学习,这样学习的效果更好,共同练习的话效果会更好。

    也要来创造进行共同设计的空间,我们各种各样的社会创新、公共创新,这种创新中心,这种创新实验室,你要是用Google搜一下的话,或者你用类似的产品搜索一下,你会发现几百个名词,人家说的都是那些创造机遇的场所,那些地方,他们可能一个设计专家能帮助非专家,包括大众、公民来一起讨论、设计,这个就是主要的讯息。如果开发设计思维的话,我们一定要有这种设计的实践,要有这种实践的话,我们要创造机会,创造地点,创造空间,让人们能够去做设计。现在有全球很多可以仿效、学习的例子。

    最后我再说一下我自己,说设计的问题,设计思维的概念包装出来为了让非设计师来应用,从经理们到公民们。也有设计学校,设计学校来培训专业设计师。我们要考虑一下这里会不会带来一些混淆,我们说设计的时候,有大众做的设计,大家多少都有点能力的,还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做设计师的人,他们是设计专家,有很多设计思维的设计是没有专家参与的。有时候在设计学院里,我自己也可以说教的不够,不够是什么呢,就是让设计师,让专业设计师去看大的问题,去认识大的问题。与此同时,需要专家的设计师来帮助别人做设计,所以我们要改进的话,加强专家帮助别人的能力。专家可以做什么呢?他们懂得一种设计的文化,他们有特殊的技能,他们能够去启发和扶持共同设计的对话,这个我感觉很重要。

    我们可以想像,所有的设计活动都应该包含一个核心的设计,包括有各方面人的参加,包括非专家的人,也有专家一起设计。这样可以用一些工具,一些文化的工具,我要指出这个设计不是一种方法,或者工具,但是它是一套工具箱,是一套工具包。并不是教你怎么用一种工具,而是有一套工具,根据具体的情况来使用。每一个设计的专家就是在跟别人对话的时候,引入一些专门的设计工具,同时也带来一些他专业文化里的一些元素来丰富对话。

    设计可以用不同的工具,我选了学校里教的工具。一个专家帮助我们进行绘地图,如果人家要知道这个怎么绘图的话,可以来参与。还有更具体的评估问题,更好的了解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可以进行人类学的研究,再好的概念别人不喜欢也没办法。我们要理解人的行为动机,所以我们要进行人类学研究。提出概念要让人看到,这就要传播了。这个对年轻的设计师来说也最容易让自己出名,让别人认识自己的一个机会。还有就是要讲好故事,我们所有的设计学院里都要教设计师怎么讲故事,有时候你可能时间很紧,钱很少,但是你要创作出一个故事来。你要说明这个场景是什么样的,能够让别人理解某一个场景如何适用一种设计,还要设计一些共同设计所用的工具。我们让大家能够参与这样共同设计的工作,要让工具来减少互相之间的误解,来创造共同的语言,让大家能够互相理解别人的概念,帮助大家的对话能够进行好。一个设计师要很快做出一些样本来,让别人能够很快看到实在的东西,这是一个很强的能力,专家的设计能够做好的一件事情,这个是专家和大众设计者的不同。还有设计数字平台,如今都是要做设计的,平台能够让大家来做事情,我们有了这样的工具,让每个人都能变成设计师。

    我最后总结一下,设计不仅是工具,不仅是方法,它也是一种文化。设计思维,我们不能认为它只是工具,比如我个人觉得有一个设计文化,这种设计文化就是重新来探讨时间,来探讨地方,重新发现时间、地方和他们的价值,重新来探讨工作的质量,这应该是大家共同来表达的一些东西。互动是最重要的,能够定义大家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都应该考虑这些元素,就是文化的元素。设计思维对我来说,就是应该来创造共同设计的机会,来设计设计工具,来设计文化。谢谢!

    主持人:谢谢埃佐·曼奇尼教授。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大部分人都认为设计是一个和美学相关,和形态相关,能够创造实质性产品的一个学科,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到设计不止于此。如果说是设计本身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创造力的话,我们作为专业设计师如何能够协同普通人成为一个设计师的话,会是一个更新的课题。埃佐·曼奇尼教授去年有一本专著,在国内出版了,叫做《设计,在人人设计的时代》,这本书总结了他十多年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就我个人而言,这书不论对设计专业而言还是对非专业而言都比较艰涩和难懂。

    下面请James介绍麻省理工学院设计教育的情况。谢谢!

    沈海恩:我是ABC,也能讲中文,但是中文讲的很慢,所以我还是用英文来讲,抱歉。

    我来说说麻省理工学院的设计教育。我自己的背景是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我两样都学了。我教的课程叫设计物件与互动,包括各种人际的互动,设计的互动,我直接讲这个课的设计。我们做的项目叫做不确定的桌子、灯光和计时器。

    我们想教那些没有做过设计、不知道怎么来做东西,从来没有用过设计软件的人,这些人都是初学者,很多都是精英,但是他们不习惯于没有标准答案的工作。最重要的一点是设计要以人为中心。我有三个设计的概念是想教会大家的,我们做几个学生的项目,首先的工作是用木头,都是板,或者条。这个概念来自于一个设计师,他也是一个教育家,他认为让学生马上动手做东西,什么都不用懂,就是木头和钉子而已,也不用多想。这个学生做完了不确定的桌子之后,做得不太好,因为它不稳当,晃来晃去。他做了一个可以调高度的桌子,边上有调节的地方。这个实物表达有设计概念的东西来继续研究它。当然要考虑到不同的材料,最后交出来是这样一个玻璃纤加强的塑料,桌子的形态是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我们用绳子拉着它,你把它推来推去,你可以放一杯饮料在上面,传给别人。你还可以把桌子转下去,往下一推转起来,变的矮一点,用绳子把它拉住,固定在那里。这种问题往往也是能够带来好的机遇的。前面一个学生是用材料做实验,这个学生是在平衡方面进行设计探索的,他用了一学期的时间来试怎么找到准确的平衡点。 这个学生的设计是用灯光、光线来作为计时器,可以看到因为时间不同、光线不同,上面是灯,底下是计时器,是无线连接的,所有电子元件都是他们自己做的,程序设计都是他们自己做的。

    另外一个概念要拥抱对立的东西,有些东西看上去是没有办法放在一起的,但是在设计当中你可以用。这个学生想有时候在学习的时候难免会打瞌睡,睡觉,所以他就设计了一个学习的时候还能睡觉的这么一个桌子。旁边有这么一个纽,你就可以旋转这个纽。还可以定时,让自己睡多长时间,大家可以看到里面有灯光,是能够让你睡的更好,而且桌子还能够有振动,让你睡的更舒服,睡饱了以后,起来可以继续学习了。所有这些电子元件也是他们自己做的,以前都没做过。这个桌子也很奇怪,这个学生他也想调整桌子的高度,设计了一个桌子可以滚动的,如果说这个桌子不稳当,滚来滚去感觉没什么意思,底下其实是有一个机器人的,他把桌子能够移来移去。移动的过程当中就会带来不同的高度。上面有这样一个平面,有了其他的平面就可以有其他的高度,你随着轴不断的转动,锥形不断的转动,有不同高度的桌子。底下是有这个机器人来控制桌子的高度和锥体转动的,所有这些程序,还有这些电子的器件都是学生们自己设计的。这些都是非常有创造力的一些想法。学校里我们说设计好不好的时候,我们不是说看上去漂不漂亮,让我觉得舒不舒服,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理性的方式来看待它,我们必须要有一些东西可以教给学生,不是说你自己主观的一个认识。当然,美也是非常主观的一件事情,你看这几个设计的时候,你说它的外观是不是都很漂亮,很美,功能和外观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另外一个项目,也是把两个互相有冲突的想法放在了一起,一个是桌子,一个是楼梯,这个学生住的家地方非常小,所以他就想尽可能利用他的空间,他有这么一个设计,可以把它插进去,有一些传感器,还有计时器。你用这个桌子用多长时间,计时器就会进行倒计时,就像是一个LOGO一样的,是一个典型的楼梯,有一个人把这些人嵌入到这些物体当中,这也是用设计的语言来进行沟通的一个例子。

    另外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对社交、互动进行设计,在MIT工程技术都融合的非常好,有的时候大家就会忘记我们设计的这些东西到底对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实际上要教给学生的。这就是一个快速约会的方法,快速见别人,他设计一个桌子,可以是拉开的,你和别人在进行交流的时候,谈的时间越长你们就可以把这个桌子越往跟前推进,这样大家之间的关系就更近了。你可以经历这些东西,实际这也是人沟通当中的一种经历,把它体现到设计当中,这也是一个计时器和灯光,也是管理你的关系,你设定一个设计,这一面或者是那一面,如果说你们聊的时间比较长,你可以设定它。但是你如果不喜欢这个人,不想跟他谈的话,就可以直接翻过来,这个灯就不亮了。

    还有一个项目,这么一张桌子,通常是一个人用的桌子大小,把它分成两半,让两个人来用,要求人们一方面节约空间,另外一方面鼓励人们在同样空间能够分享,能够互相见面。这个桌子非常小,它进行非常仔细的设计。一方面要保证每个人用这个桌子有自己的隐私,但是还要让它足够方便,如果旁边坐一个陌生人,两个人分享空间,还能保护自己的隐私。这个空间底下手还可以伸过去,你伸过去才能开灯,你手伸过去开灯,意味着你要侵入别人的空间,也强迫这个人进入别人的空间,也是促进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有很多类似的项目。

    其他的幻灯片简单说环境和教育的过程,一开始的时候事情都非常简单,一开始不让他们做特别细致的工艺活。用木条、木板来做一个项目,大家一起来合作,这个看上去没有那么舒服。我们也有一些高技术的工具,让他们可以进行更准确,更高级的设计。用木材、塑料、金属进行焊接,这是他们焊接的第一个锥形体,这里有很多设计工作,也帮助大家了解如何来进行设计,要设计无线的连接,设计机器人,3D打印,里里外外你都得了解,都会做才能行,这是我们这个班做的这些项目。我们和学生之间有非常密切的互动,跟他们做很多的讨论,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讨论,这个环境看上去乱糟糟的,但是做什么就得这样。比如说你有了一个设计的想法,你就跟你的同学,跟大家去讲,大家给你提意见,会有一些专业人士来给你提意见。我们不是跟大家讲ABCD到底怎么样,所有的东西都是大家进行讨论,看你设计的逻辑是不是行得通,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方式。谢谢大家!

    主持人:刚才从PPT里可以看到MIT对于普通非设计专业的设计教育也可以得到非常精彩的结果。可以说设计本身作为创造力是可以得到有效激发的。不过正如之前所说,设计越来越向大设计进行转换,除了我们可以创造更多的实体性,不论是常规的还是非常规的一些作品之外,其实设计可以用来处理更复杂,或者说是更抽象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是人居环境的问题。接下来最后一位讲者是茅明睿老师,他会从我们人居大数据方面来讲设计思维的一个运用。

     茅明睿:非常荣幸,其实我有两个身份,一个负责北京规划院设计创新的工作,另外我们也在做跟城市数据科学有关,利用大数据来治理城市。之前各位了解我的话,我做过城市数据科学的报告,但是我今天不太去讲大数据的内容。今天讲跟城市设计有关的事情。

    中国快速发展的过程是面向城市生产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制造很多空间,但是我们对城市空间精细化的运营、精细化的治理、精细化的设计是做的不够的。现在我们开始进行一个转型,希望能够站在人,站在市民的角度来去审视我们的城市规划,能去改进我们的规划。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一些能够支持更好开展城市治理的一些外部资源,比如说数据科学、大数据,比如说大量的社会创新组织,还有一些公民的志愿者,这些都是我们来进行城市规划的转型大的背景。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北京规划院提出来未来城市规划的形式不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规划形式,而是一个由多方动力共同来去实现的云规划的形式,这个规划形式当中,我们实际上要搭建三个平台,一个平台是关于城市的数据平台,一个平台关于城市智慧的平台,第三个平台是城市动力平台。数据平台比较好理解,我们每个人都在互联网上产生自己的行为数据,而这些数据微小的元素可以支持我们理解城市。所以我在其他的场合讲的更多的是关于数据平台的故事。但事实上我们还有大量的智慧平台,有很多社会组织,很多的高校,他们都成为我们民间的智库和民间的合作者。动力平台我们发现,在社区层面上,在很多专业领域有自己的机构贡献自己的力量,比如今天的场合,在座的各位都是动力平台的合作者。

    所以我们做了一个网站,叫做CityIF,还有微信公众号,我们也开发过关于CityIF的APP。我们汇集城市的智慧,汇集城市的动力,利用各种各样的技术,包括大数据的技术、公众参与的技术、决策支持平台,利用线上的载体,包括了网站,包括了微博,包括微信和线下的活动,各种竞赛、展览。面向市民群体,面向规划专业人士和面向政府提供不同的专业界面,这是我们组织所谓规划云平台的一个思路。

    在上面我们做了一些事情,比如说线上我们做的一些工作。我们在微信上面做了一个入口,做了地图平台,在这上面我们做了包括北京自来水地图、积水地图、自行车地图、心情地图等。这些有线自行车告诉北京哪些地方好走路,哪些地方不好走路,哪些地方好骑车,哪些地方不好骑车,不好骑车是什么问题。左边是告诉家庭的用水量和下雨哪里有积水,这样信息采集上来可以更快我们知道城市有什么问题,可以在什么地方改进它。除此之外我们在CityIF开辟了面向服务的服务功能,比如查询不同地点在一年一来空气质量总体情况,比如看北京地铁调价前后出行成本的变化,比如说看北京城市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这是我们线上所做的。

    我今天主要讲我们线下做的工作,我们线下做了大量社区营造的工作,比如史家胡同、白塔寺、大栅栏、东四等等做了社区营造。其中比较有名的是菜市场的活动,我们在大栅栏地区我们开展城市需不需要菜市场大讨论,大栅栏过去有非常大的市场,当时想把它关掉,我们就发起了保护市集的城市,告诉城市的管理者,这个市场其实不仅是你们想象当中比较LOW的,脏乱差的环境,污染的地方,也可以变的很有活力,很有文化,很有意思,很有艺术气息,我们做这个事情,实际告诉他们菜市场除了交易的功能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社交功能,这样的话偶然去引导城市对于存量空间的改造,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视角,什么样的思路去做。

    结合北京国际设计周我们做了大量公共艺术和公共参与的活动,关于北京慢性交通系统,我们做了诗意骑与行的公共展览,我们当中植入非常多公众参与的小装置,中间那个小朋友正在拿着针头正在扎,这实际是我们跟北京工业大学合作做了一套扑克牌,告诉我们街道上你想要什么样的家具,想要什么样的设施,你不想要什么样的东西,可以在扑克牌上扎这个针告诉我们的选择。你可以看到我们每一年的设计周,从2014年到2016年我们做了大量面向公众参与,去进行采集公众意见的活动。右下角,在史家胡同做街道微空间的设计,在街道能够停留,能够休息,能够下棋的小的空间场所。我们在去年的设计周的时候,把一个很有名的非常高质量的院落进行了活化,传说是卫立煌的故居,我们在这个故居做了大量关于城市规划的设计展览,包括也请了摩拜单车等等。左下跟澎湃新闻合作的,假设推着婴儿车,不同的地铁站到底有没有可能无障碍的走出来,我们去拍了一系列的纪录片,中国不同的地铁站我们怎么实现无障碍的通行,这是我们所做的一些工作。

    今天的主题是讲设计,是做设计教育。我们做很多设计教育,过去三年当中,我们开展了60多场面向中小学生的设计教育,我们30多次进到北京各个中小学校讲课,讲的内容一个城市是什么,第二个是城市的历史,城市的文化,然后城市病,城市的意象,还有城市的交通,城市的市政设施,城市的公共服务等等,这是我们做了一系列的讲座,这是我们一部分的历程。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活动呢?因为我们很多规划师也都是父母,我们的孩子班主任都会要求不同的家长,你是不同行业的人,你到我们孩子这里给我们同学讲一讲课,讲一讲你的职业。所以我们实际上在过去作为父母身份在不同的小学和中学做过很多讲座。后来觉得这个工作可以做的更大,更系统,更有意思,所以说我们就把这个变成系列活动,长期的在支持中小学城市规划、城市教育。我们把我们的课件放到CityIF的网站和微信上面向其他公众开放,这样其他设计者可以使用我们的PPT给孩子讲课。

    我们除了进到学校里讲课,还结合设计周,这是在史家胡同23号院,刚才我说的卫立煌故居,我们做了十场城市的设计教育,是纯公益的设计教育活动,与北京规划院、美院、北工大的老师,以及清华大学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会去讲城市的交通,城市的历史,怎么去带着小孩子画地图,怎么去进行建筑的测绘,怎么做一些想象当中的城市模型等等,我们做了十场教育。

    这是我最新的一次进课堂的活动,这是我在北京四中的国际部,一个月以前我们所做的,大家在举手,举手是说什么呢?我问了一个问题,我说你们对于北京的治理“开墙打洞”的行为怎么看,支持政府的请举手,反对的请举手,就是这样的一个结果。为什么孩子们会这样去举手呢?可以看到,这是北京四中,百度的街景。北京四中的学校200米有这样一个小卖部,经过这一轮封墙堵洞小卖部没有了,小孩出来连买水,买冰棍的地方都没有了,孩子反对这样一个事情。

    我们最近跟摩拜单车一起做北京自行车停车的比赛,为什么做这个事情呢?因为你可以看到这是目前街道自行车的状况,我们街道自行车面临两个状况,第一找不到停车的空间,第二找不到一个能够让我放心停自行车的设施。而事实上环境是可以引导人行为的,如果你给他提供恰当的设施,他会把自行车停到恰当的位置,但是如果街道没有这些设施,我们自行车会是这种样子。我们开始去组织了一个众设计的活动,这是面向社会征集自行车停车的设计方案,这是刚刚拿上来刚刚公布第一批自行车设计方案,有非常多的高校、学生和独立设计者帮我们做这种设计。包括结合着街道家具、游戏设施在一起的停车设施。还有我很喜欢的城市山水,这样一个停车设施。这个二码是在微信上针对30多个方案进行投票,欢迎大家扫描我们的二码,我们活动传播的不错,微信的阅读量几个平台加一起有10万左右了。

    事实上我们所做的工作不光是我们自己在做,我们还有非常多的社会合作者,包括左边这些,右边是我们曾经合作所做的一些项目。我们试图以我们的云平台创新中心为核心,我们去合作社会组织、企业还有社区,还有更多主体的一些力量。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角色和资源。比如规划院我们可能会分析城市的需求,我们比较擅长专业的协调和资源统筹。比如社会能够给我们资金,给资源和影响力,高校给我们比较廉价的人力、智力和技术,社会给我们的资金和资源。

    最近我们正在注册一个社区基金,叫做北京市社区孵化与发展基金,我们也在注册一个民非,叫北京市社区孵化与发展中心,也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基金。谢谢!

     主持人:这个讲演是设计文化完满的诠释,不仅用很多专业设计师提供的工具,发动普通人投入自己的创造力,而且还创造了更多的文化,关于时间、空间和互动的文化。我们也非常期待今后能够对茅老师的事情了解得更多。

     接下来是我们圆桌论坛的形式,我们请十几位来自于不同设计领域的朋友们来和我们共同探讨设计思维。茅老师讲演的时候没有一次提到设计思维,但却是设计思维用于社会创新最完美的一个诠释。乐平基金会的王文尧主持这个环节。

    主持人:清华美院的钟芳老师,三创国际学院的徐小冈老师,众建筑沈海恩,造点程致远、圣马丁创新管理专业的颜懿汝、匠China Mandy,C计划的蓝方,城市象限科技的茅明睿老师以及Jeong  Tae  Kim。

     主持人:我想这是整个论坛最大的圆桌论坛了,除了三位已经在台上发言的嘉宾之外,我想请其他八位嘉宾用一到两分钟讲一讲自己和设计思维和设计思维教育的关系和连接点。

    Mandy大家好,我是匠China的徐曼,是Mandy,刚才主持人介绍我是创始人,实际上我是给创始人打工的。我们现在做的事情能够结合国外高校的资源,包括国内高校的资源,对国内的大学生提供一个设计创新的平台。每年全世界招收36个具有创意的中国大学生、留学生或者是在国内大学就读的学生,把他们集中到同样的一个空间里,36个同学会解决6个社会议题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设计方式、创造性解决方案。刚刚埃佐·曼奇尼教授说过,设计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实践设计,我们就是希望为同学们找到这样一些真正亟待被解决的问题,同时让他们去进行这样一个设计的过程,从中真正学习设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同样的在过程当中引入设计专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从美国西北大学邀请到了非常多的教授,来辅助同学们进行设计,大家如果对我们的比赛比较感兴趣的话,也非常欢迎在会后跟我联系。谢谢。

    徐小冈:大家好,我叫徐小冈,来自三创国际学院,以前我们专门做企业管理咨询的,做企业研发端创新方法的研究,服务企业比较大,上汽、华为、美的等等,我们在2015年的时候做的很高兴,帮助企业一直做创新研发。有很多课程,包括设计思考。有一天企业的高管就问我们,你这方法真的很不错,非常不错,你已经帮我们华为研发6G的东西了,挺好的,奇怪大学生为什么没学这个东西,为什么到企业里培养这些东西,大学生为什么不学,把我问住了,我大学没学这样的东西,我去学校去问,一问他们说我们搞双创,我们要把双创落地,但是我们这边没有好的方式方法在做。我们一看不错,我们就把这些方法往前移,培养这些大学生,让他们能够学到这些知识,出来创业,或者是出来去工作的时候能够有一技之长。所以我们想办法把这些设计思考带到大学去,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老师去很好的教他们,所以我们就定位了,我们就是要成立一个公司,所以我们在集团内部创立三创学院,我也相当于是重新创业,做国际三创学院,想定位把我们的老师,全国大学的老师能够去培养他们这些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教会他们,他们学好了以后就可以教很多的学生了,所以这就是我们的故事。

    目前为止我们怎么进到学校呢?我们不断每个月给大学老师开这些设计思考的课程,今天下午我正好去成都了。也希望能够联系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在高校把我们创新的思维,这些方法能够推进下去。

    程致远:我叫致远,我自己跟设计教育,或者是设计思维的关系是因为我读的就是跨专业设计研究生学位,做的都是一帮完全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在一起解决复杂性社会问题的这么一个事,很有意思。去年回来发现中国有很多事情可以这么去做的,跨界的思考,设计思维的方式,做了机构和合伙人,叫造点。我们基本做的事情就是和高校一起,和企业,和产业方一起去针对产业方提出来的社会挑战,去通过一个比较长期,假设三个月具体的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一起来去解决这个问题。此前和永辉、和中国美院做食品超过三个月的可能性,跟社区经济服务原形是怎么样的。我们刚才和北京病痛挑战基金会,关注罕见病病人确诊前中后期的时候,怎么帮助他们提升自己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们和清华美院和北师大心理学院的研究生一起做。返回今天主题上我的感受,大家可能会觉得学生好像不太懂,但学生有特别大的优势,可塑性、无知,当有比较好的方法流程放在那的时候,就像刚刚展示推自行车为什么能放上去,是因为你给了他一个暗示,你给了他一个途径,而那个途径,如果做得好的话,把学生潜力释放出来,同时对于企业和产业方一下子能看到很多可能性。下半年会有一些更大的动作,欢迎到时候私聊。谢谢。

     颜懿汝:我是颜懿汝,我跟设计思维之间的渊源是因为在伦敦的圣马丁学院学习创新管理,设计思维是其中一部分,从此打开我人生的一扇大门。我最近刚从英国回来,现在是一个斜杠青年,我做的好几件事是探索一种新的方式是什么,有别于我们现在这种主流的经济方式、生活方式、教育、工作等等,所谓的不同的方式在哪里,这个方式怎样是更有意义的,有更大社会价值的,这个不仅是个人层面,还在整个社会层面的东西。其实我跟致远之间有一些合作,我们探索社会创新这方面的工作。另外我在帮助日本的一个联盟或者是一个组织,是想要培育新一代的领导人,另外英国舒马赫学院他们非常专注于全人教育,所有手、脑、心和整个深层次的教育,在中国帮助他们做一些工作。总而言之,做全人教育跟深层次教育这一方面的工作,希望会后大家多多交流。

    金正泰:我是金正泰,在韩国设计思维,现在是教学越来越普遍了,为什么通过设计思维孵化设计企业呢?我们有很多课程,如果有兴趣的人都可以选修,环境已经今非昔比了,一会儿我可以介绍一些具体的案例。

     钟芳:我叫钟芳。我是埃佐·曼奇尼的博士研究生,我2012年从米兰大学毕业回国,对我来讲设计思维是专业教育的一种基本工具和方法。

    蓝方:我叫蓝方,我机构的名字叫C计划,我是在座的距离设计思维最远的一个机构,我们C计划是批判性思维和公民教育,批判性思维达到公民教育的路径。我们一系列成体系的线下活动和线上课程进行批判性思维。我们任何对批判性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加我们活动,上我们的课。第二条产品线针对老师和校长,尤其农村的老师和校长,通过培养有批判性思维的老师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下一代。

    现在我们的第三条产品线可能和今天的主题有些相关了,我们现在第三条产品线是准备进入到高校,包括我们现在也和清华大学一起在讨论学校开批判性思维的设计,除此之外跟学校合作,针对贫困大学生针对性提升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我们开发PBL的课程,通过PBL的形式提升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为什么今天讲设计思维的论坛会把我们请过来,之前我看邀请函大概的意思是说设计思维进高校很重要,批判性思维进高校也很重要,所以我们要一起来谈论这个话题。但是关于批判性思维和设计思维之间的关系,我之前也和很多的伙伴讨论过,设计思维致力于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怎样去分析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离不开批判性思维的,离不开一些非常具体的思维工具的。我们如何教,教的有趣,有意思,怎么让受众,成年人能够接受,中间需要贯穿很多和设计思维相关的东西。

    主持人:我先提两个问题,接下来留两个问题机会给到所有在场的观众。第一个问题,最终绕到根本性的问题,设计思维对大学体系或者对于这些学生重要性,意义在哪里?或者说如果我们设想过了十年之后,当设计思维课程变成了100所大学,甚至100所211、985大学,遍布全国大学必修课程或者带有学分课程的时候,究竟会给大学的教育带来什么,会给社会问题解决带来什么?站在未来十年想象一下设计思维究竟会带来什么改变?

    沈海恩:我觉得批判性思维离我们设计思维最近的,不是最远的,我觉得批判思维就是设计思维,我不知道设计思维是什么,但是每一方面都会从批判性思维去想的话,基本就涉及到。你刚才问未来十年教育会怎么样,如果我们教育都会融到批判性思维,我觉得涉及世界的事情很多问题会解决掉。现在很多人面对的问题都是范围比较窄的,不会系统化去想这个事情。如果你会去批判一个事情,你肯定会发现它其实是很深的,是无限大的一个问题。同时很多课时的事情没有去想人的问题,我觉得设计师都是在想人的问题。只是讲技术问题是解决不了,MIT有大部分的人都是不止发明性的技术,他们想技术到底有什么用,干嘛的,会不会对社会有好处,也会对他有坏处,这种工作是更重要的。

     埃佐·曼奇尼:首先一个评论,我觉得这样的会议非常有意思,我参加很多会议,去过很多地方,像这样大的会议讲社会企业家精神,有这么多的人,大家具体的在讨论设计思维,这是非常有趣的。我每年到中国来一两次,过去15年都是这样。我看到了中国的发展非常快,大家都在接收很多新的想法,速度非常快,这是一点。批判思维和设计思维之间确实是有关联的,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听明白了你说的话,但是这种关联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设计思维本身是中性的,可以设计消费产品,可以用设计思维给你客户设计任何他需要的东西。

     为你的客户设计你可能设计出来的最好的一个产品,让它有价值,尽管这个产品对环境、社会未必有什么好处。但是我们要说批判思维,意味着对设计思维带来的一个意义,设计思维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正是批判性思维可以让我们能够用设计思维做这样一种工具,能够了解我们应该往哪个方向去走。我同意你的说法,设计思维不是说具体的指和某一个专业设计师有关的概念。设计师这个行业存在也有上百年了,之前虽然没有设计思维这个词,但是设计这件事是一直都有的,但设计思维并不是只对设计师有意义。我的观点是,如果大家都有这种设计的能力,我们就能够创造一个更好的,民主的社会,这个很重要。我说的不是一般性的民主,其实讨论民主有很多不同的方式,比如说你有一种可能性,有这种自由,来做你自己的项目,让其他人接受你的项目,我就把这种叫做设计为基础的民主。这里是可以讲民主的,我们也可以想象一下未来,在未来每一个人都可以设计自己的生活项目,可以把这个想法找到工具进行发展。设计并不是教英语那样可以教的,即使学英语也得练。我也在设计学院工作,十年之前我们建立了网络,为社会创新而设计这个网络。我们说的不是说这个项目,那个项目,我们不需要任何一个项目来教大家如何对社会创新进行设计,在我们建立了这样一个中心,可以有自己的菜园,大家在这个菜园里能够一起做点什么。比如说要清理一个河流,大家一起来清理这个河流,这就是一个项目,做项目其实就是大家一起做什么事情,不一定是非要设计、生产出来什么东西,大家一起做事情,大家一起设计。比如说一起在设计一下校园里的菜园怎么样,比如说怎么样组织一个艺术节的活动,做这些在这样机构当中,其实我们都需要有设计的能力。我们也希望这是未来会发生的事情。大家每个人都有这个能力,都有这种创新的精神,让事情以这种方式来发生。

     金正泰:我也跟大家分享我过去几年中的想法。每年从设计专业毕业学生有2500多名学生,他们毕了业到社会找工作,所谓这些设计师对设计思维认识也很复杂,我说的是在韩国。设计思维这个事情非设计师的人可能更喜欢,而设计师未必真的喜欢设计思维这么一个说法。很多设计师毕业以后,他们觉得没有学过设计的人把他们的工作都给抢走了。我们需要进一步进行设计思维,一开始可能会有非专业的设计师,但是在某一个阶段你一定会需要专业的设计师的技术和能力的,如果说每个人都是设计师,设计师又有什么意义呢,设计思维过程当中当中更多让设计师参与。

    蓝方:我们可以看除了设计学院,或者除了应用哲学院,普通大学通识教育里里没有批判思维或者设计思维专门课程的,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批判性思维和设计思维是非常基础的素养,是贯穿在从小到大的学科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当中的,但我们也知道,因为我们既有的教育体系,非常应试的教育体系,可能我们从小到大,缺乏这样批判性思维和设计思维的一些培训、训练,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多大学有意识要引进批判性思维的课程,要引进设计思维的课程。

    如何在通识教育之下实施批判性思维和设计思维呢?最好的路径刚才这位教授也提到的,可能是以问题为导向,让这些学生们回到生活现实当中,寻找一个社区,寻找社会最真实的社会问题,他们用批判性思维去分析它,然后积极地用设计思维去设计一套解决方案出来。这样一种所谓的PBL的学习模式,既能帮助学生们很好的掌握相应的议题,也能帮助他们掌握批判性思维和设计思维一些非常具体的技能。最后结果是什么,大家看到教育过程中是培养积极公民的过程。像刚才这位教授说的,是为了未来一个良善的社会,公民参与的社会在培养一个又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具有设计思维,去积极解决社会问题年轻一代公民,所以我们高校在通识教育当中能够广泛引进批判性思维和设计思维的课程,把它和非常具体的议题相结合,我想会对未来整个社会的发展,包括良善社会的构建都会带来很大的意义。

     钟芳:刚才大家提到了设计思维,也提到了批判性思维,回到刚才提到三个要素,批判性精神,创造力以及常识。其实对我来讲,在设计院校里进行设计教育的一个非常深刻的感受是,我们的设计思维作为一种工具和方法,对于学生们来说可以得到非常熟练和有效、系统性,甚至超出我们普通人的表达能力的这种高传达性的实现。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大部分的成果,它的缺陷不是在于没有设计方法,或者说没有设计思维这样的运用,而是在于缺乏一个理念。和我们从小到大通识教育,关于常识教育,关于批判精神教育非常相关。反过来,为什么设计思维教育会是什么样,其实我也认为,如果除去了我们关于常识,在常识之上对于现状的这种批判性的思考,我们所有的专业性的设计方法,或者说设计流程,或者说是设计工具,其实是一个空洞的的东西。我从国外这十多年的历程看来,这种设计思维教育的专业化,其实最大的危险是在这里。

    徐小冈:刚才说的这些点,连到自己实践上,我们花七八个月做这样的项目,来反思回到你的问题,你说十年之后。回到当下,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看到最大的冲突和转变,而那些点很可能像蝴蝶效应一样会被放大。所以我看到了一个点,就是你说的常识。我看到的事情是通过设计思维学生开始意识到,原来之前我都是做事情,问问题的,你告诉我答案,老师说告诉你答案,你就去做吧,现在他意识到没有人能告诉我正确的答案,同时这个问题本身也没有正确答案,我必须自己去造一个答案,并且为之努力。这个时候产生特别大的一个观念上的转变。

     第二个沟通力,以前是考试考好就行了,但是现在通过设计思维的方式,学生不得不尝试在团队建立一种俱乐部和一种交流的语言,同时必须去向陌生人传达他现在还不知道的一个新的方案,这个畅通的沟通是非常难的东西,而设计思维在过程中对他进行了特别大的培训。

     第三个实际应用,这是特别有意思的点。在你找问题,然后在推进过程中就不得不建立一种我有所有权,对这个项目,对这个方案的看法。接下来对这两个项目得出的,做完项目的70%到80%的学生愿意参与直接项目的落地。

    还有最后一个点,通过设计思维的方式一下子映射出中国学生,整个中国教育现有体制所产生出学生很多挑战和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全部被暴露出来了,而这个时候刚好是一个契机。比如说刚刚说有那个椅子,把它举起来,这是一种最低成本,快速去实现你不知道东西展现的方式,而这件事情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讲太难了,因为这是一种伤自尊的表现,这是一种不完美。我怎么能接受在众人面前展示不完美的现象,这个东西在设计思维就很重要。但是平常你日常工作没有这个机会去说,而今天有了,这些人你放大到十年之后还是很可怕的。

    再补充一下,刚才你提到的是十年以后,十年以后真的是比较久远,比较长。其实从大的来说,咱们国家已经从制造型大国向创新大国在转变了,所以这是一个趋势。未来十年,我希望这个时间可能会更早点到来会更好一点,未来我们已经在这个趋势下,大家可能都要去做创新,都要去做发明,我们才能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才能去生存。现在其实大家都空有一身的热血、热情,但是缺乏一种落地的方法。从我们角度来看,因为我们是做企业咨询做了十几年咨询,知道光有口号不行,你还有方法。所以设计思考其实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能够系统化的成为课程,能够大规模的培养人才的一个方法。在学校里如果更多人能够学到这种方法,能够落地这种方法,我想十年这个时间会缩短。大家都知道很好的产品,或者服务,其实都来源于非常好的创意,创意怎么来,不是只有少数几个聪明人或者少数几个科学家灵光一现产生出来的,那个火花太小了,需要大规模的复制,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国家能够更快地进步。所以我想在学校里应该很大规模的去拓展设计思考这个课程,包括其他的创新课程。但从我们学校里推进情况看,只有少数几个专业,美术系或者什么系,去做这个设计思考,很多其他的这些系,什么工科学机械的都没有学这些,这可能也是一个学校的壁垒,我们也想探讨一下怎么样能够把这个课程作为一个必修课,能够在学校里作为通识类的课程去推,我们找各种方式去做,也想听听大家的想法,有什么方法能够更大规模在学校里去推。

    颜懿汝:我想分享一下自己曾经作为学生,设计思维对于我个人一个转折性的变化。因为在国内的教育体系出来之后,大家想问题的方式比较窄,比较线性。通常说可能你想要达成一个什么结果你就去做,是直线的。通过设计思维之后,首先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我们举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可能你今天接到一个项目,客户跟你说你帮我设计一个水壶吧,你就觉得好,我要设计一个新的水壶,可能我要重新的颜色、材料等等,但是这个框架已经被设定了,你要去设计一个水壶,设计思维教给我一个你要往前走一步,你要想为什么我要设计这个水壶,是不是这个东西的功能是要让人烧水喝。所以如果把这个东西退回到这个层面,我要设计一个东西,是要让人烧水喝,这就变成完全不同的情况。水壶是一个解决方案,是一个范式,这之外有没有别的可能性,设计别的东西,这个东西可能不是水壶这个东西了。那你有这个原形之后再去想材料,再想颜色,再想美学。设计思维从这个地方很开脑洞的,让你从What跟How跳回到最初Why,这是设计师最大的特点,你的价值,最后要提供给人的价值是什么,不光是给一个消费者他的价值是什么,有了这个价值之后,你制造什么东西,跟你用什么方式制造,都是开放性思维的。这里就有非常非常多的功能和事情可以做了。

     另外我觉得放到价值的这部分,这也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确实很多非常有名的设计师,也有很多人用设计思维,他做什么事情,比如帮助企业去让消费者消费更多的东西,或者消费更多对这个环境,或者是对生态,甚至对人本身都是不利的东西。人除了消费者角色之外,我们同时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朋友,我们是一个社会人,这个东西是不是只满足我们作为消费者的需求,而忽略了所有其他的需求呢?比如我前两天参加一个食品创新的论坛,他们展出很多创新方案让我觉得有很多道德上的思考,就好像有一个创业家就说,我们现在消费者需要什么,需要健康、安全跟快速,我就生产一个产品是解决这些东西的。快速是不是真的需要我们宣扬的价值呢?如果消费者懒到只喜欢躺在家里,他也不想要去做饭,也不想要去买菜,他觉得就解决健康需求吧,难道以后未来的社会就吃营养胶囊吗?你不吃东西了吗?你不做东西了吗?你就失去了跟购物这个环境,跟整个生态提供我们食物这些环境的互动,那么你人就不是一个全人了,就只是一个消费者了,所以我们在创新的时候,我觉得更多的是要站在一个系统的思维上去思考,我们提供给人的价值是什么,而不是说只在一个商业的语境下面去为消费者做这些只满足他们需求的东西。而是作为一个引导,去思考,去发起正确的问题,去做一个人跟未来之间的沟通的桥梁。

    Mandy因为我们这个组织其实也是由学生运营起来的,我们的目标客户也是学生,所以我会从学生本身的角度去跟大家聊一聊设计思维究竟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好处,我想要回归到非常经典设计思维五步方法论来聊,第一步同理心,第二步定义用户的问题,第三步提出解决方案,第四步制造原形,第五步测试并且对原形进行不断的迭代。在五步看似非常简单的五个词当中,作为大学生我们能学到什么东西,我觉得设计思维对于我来讲,最好玩的一件事情就是会打破我们的偏见。我们之前做过几个非常有趣的项目,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个是去年跟北京斯坦福合作乙肝的项目,一开始同学们觉得为乙肝病人进行设计,应该设计什么东西呢?他们想到非常有趣的点子,说乙肝病人是不是时常要吃药,是不是针对乙肝病人为他们设计一套可以按时提醒他们吃药,方便他们吃药的一个辅助装置呢?其实在他们真正跟乙肝病人进行沟通,进行交流之后,他们发现乙肝病人是非常害怕自己成为那个特殊的人的,也就是说他们不愿意使用专门为乙肝病人设计的东西,他们不想在饱受歧视的情况下依然觉得自己是特殊的。于是最终他们将自己的设计目光转向了如何能够消除公众对乙肝病人的歧视上面。

    还有一个项目也非常有意思,我们探讨中国的盲道到底是不是一个有效的设计,正如大家经常看到的,在盲道上停了那么多的汽车,停了那么多小商小贩的摊点,盲人真的会走到盲道上吗?生活当中不会见到盲人使用盲道,盲道这个事情是不是有效的设计,我们应该怎么做改进呢?我们的同学跟盲人进行了非常多次的用户访谈,从他们那里得到非常多有趣的洞见。盲人其实他们会使用手机,而且用的非常溜,这是我们之前永远都不知道的一件事情。所以说设计思维在了解用户的过程当中,其实消除了我们日常的一些意想,一些偏向,真正做到了解用户,让我们真正用心去体会另一群人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从而为他们进行设计。设计思维非常好的步骤打破中国的特点,中国大学生比较习惯于怎么样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发现问题,设计思维前面的这两个过程非常发现我们社会中遇到的问题。

    刚刚大家也有提到过,在最后设计思维其实是需要迭代的过程,我们可能不太习惯去提出一个不完美的东西,这也是设计思维的魅力之一,我们一开始可能并不需要提出非常完美的解决方案,可能从一个纸板的模型开始,做成非常炫酷的桌子结束,这是我们从打破从小说到一定做到完美,一定做到一百分学生的偏见。谢谢。

     茅明睿:说十年以后,作为一个跨界在设计行业跟数据科学行业的跨界研究,十年以后最大的威胁是人工智能,没有设计思维你就会被做成电池,你就没有未来了,所以说所有的行业都会被颠覆,惟独设计行业不会被颠覆。但是现在设计行业和设计教育都是大量的套路,这些套路最后被人工智能干掉。设计思维是避免设计套路走的路,我不想被AI做成电池挂在那个地方,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主持人:谢谢茅老师,非常大的警告。本来想可以再有一些互动,但是时间比较紧张。台上嘉宾中午还会在,大家有任何问题想和他们单独交流的,想加个人微信,欢迎大家上台跟嘉宾互动。我们今天设计思维和高校教育分论坛到此就告一段落。谢谢大家!